有意扶名教,躬行语默中。
楷模陶士器,药石补天聪。
衡岳邻新卜,伊川道已东。
传经知有子,接武大明宫。

【注释】

胡文定公:指胡安国(1074—1138),南宋著名学者,字康侯,南城(今江西抚州市南城县)人。历任中书舍人、参知政事等职,因力主抗金而屡遭贬斥。卒谥文定。挽诗:为哀悼已故之人写的悼念诗。

陶士器:即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曾隐居彭泽县附近的栗里。其诗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多写幽静闲适的生活情趣和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恬淡清新,有《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代表作。

药石补天聪:用“药石”比喻贤良的君主。语出《论语·尧曰篇》:“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约五庸,考信尚行,上好礼,下不好容,作之君,其难乎!’孟子对曰:‘先取之义而后取之功。’……汤放桀,武王伐纣,举天下之兵而攻之,为天下解害除难,功成事遂,此之谓‘大仁至圣’。”意为能像良药一样治疗疾病,使天下大聪明。

衡岳、伊川:均指洛阳附近的地方。衡岳:山名,在河南省登封县西,嵩山之一峰。伊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的王屋山西南坡,流经洛阳市区,注入洛河。伊川:即洛阳,古都邑名。

传经:传授经书。知有子:知道有一个儿子。接武:继承父业。大明宫:即大明宫,唐朝皇宫名,在今陕西西安。这里泛指朝廷。

【赏析】

这首诗是胡文定公去世后,门人弟子追悼其恩师所作的挽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文定与朱晦庵同时,而论学不同,盖亦各有所见。其于诸儒之说,不随声附和,独守己说,不为异说所摇,则亦可谓难者矣。”胡文定公为人耿介刚直,不随波逐流,他主张“存养省察”的修养方法,反对当时泛滥于学术界的各种邪说。他的学说在当时颇有影响,但受到朱熹的强烈反对。朱熹指责胡文定公“溺心佛老”,认为他是“道学中之大魔贼”。因此,在胡文定公逝世时,门人弟子们写了这三首挽诗,表达对他的敬爱之情。

第一首,首句点题,指出了胡文定公生前的“有意扶名教”,即维护封建道德规范的言行。次句承接上意,指出他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都体现了对名教的坚守和推崇。第三句进一步强调了胡文定公作为道德楷模的形象。最后一句“楷模陶士器”,既指他自己像陶渊明那样远离喧嚣,又暗指他的行为如同陶渊明那样高洁。这几句连在一起,表达了对胡文定公崇高人格的赞美和敬意。

第二首,前两句描绘了胡文定公在学术上的造诣。他不仅自己学识渊博,而且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加以引导,使大家共同提高。这里的“楷模陶士器”既是对胡文定公个人的评价,也是对他治学态度和方法的高度概括。后两句则是对他人格的赞誉。他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保持着一颗纯洁之心,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信念。这两句表达了对他品格的敬佩之情。

首句点题,指出了胡文定公去世后留下的“传经知有子”的美誉。次句回应了前两句的内容,指出他的学生们继承了他的衣钵,继续发扬光大。第三句进一步强调了这种传承的重要性。第四句则是对这种传承的肯定和赞扬。最后一句“接武大明宫”,既表达了对胡文定公学术成就的肯定,也表达了对学生们未来的美好祝愿。这几句连在一起,既回顾了胡文定公的一生事迹,又展望了他的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