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下釜声成菜糁,阶前日影上蒲萄。
顽童不用催人饭,每食焉知愧尔曹。
【注释】:
法会堂前蒲萄一架,每晨至其上,厨人辄报饭具。
感而为此:被这种景象感动,于是写下这首诗。
灶下釜声成菜糁,阶前日影上蒲萄。
灶下:厨房。
釜声:锅的响声。
成菜糁:做成了菜糁(一种用蔬菜、肉丁等炒熟后制成的小食)。
阶前:台阶之前。
日影:指太阳光。
上蒲萄:映照在葡萄架上。
顽童不用催人饭,每食焉知愧尔曹:
顽童:不守规矩的孩子。
焉:哪里。
愧尔曹:对你们感到惭愧。
【赏析】:
这是作者写于元朝末年的作品。诗题“感”字表明了诗人写作此诗的目的。诗人在长安城法会堂前的葡萄架前看到炊烟袅袅、饭菜香味四溢的景象,触景生情,即兴作诗。诗中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炊烟从厨房升腾而起,随着阵阵飘香,又见阳光洒在葡萄架上,将葡萄的影子投射到台阶之前。这里,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葡萄架人格化了,赋予它以人的感情,使人觉得它仿佛也在享受着人间的温暖。
“灶下釜声成菜糁”,诗人描写的是炊烟和锅铲的声音,是家常的生活场景。
“阶前日影上蒲萄”,诗人写的也是炊烟和阳光的景象。
“顽童不用催人饭”,诗人描写的是孩子们无忧无虑的样子。
“每食焉知愧尔曹”,诗人最后写到自己和孩子们一起吃饭的情景。他感叹说,我们大人吃起饭来都不需要催促,更何况是孩子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