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堂陶铸人才尽,流落江淮老病身。
尚踏槐花随举子,不知邓禹是何人。
【注释】
①上吴居父:即吴居父。②庙堂:指朝廷,这里借指皇帝的朝廷。陶铸:选拔和培养人才。③流落:漂泊。江淮:泛指长江和淮河一带。④邓禹:东汉初年名将、宗室大臣,字仲华,南阳新野人。⑤举子:指参加科举考试的人。⑥何人:何许人也。
【赏析】
此为怀才不遇而作。
诗中“庙堂”一词,是说朝廷,这里借指皇帝的朝廷。作者以朝廷为例,说明朝廷需要人才,但自己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得到重用。
第二句“流落江淮”,表明了诗人在京城失意后,只得流落到江淮一带。这里,作者用“流落”来形容自己的落魄处境,既表现出了自身的无奈,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和愤懑之情。
第三句“尚踏槐花随举子”,诗人回忆自己当年参加科举考试时的情景,那时他还是一名有志向、有抱负的年轻人。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他未能如愿以偿,而是被流放到了江淮一带。在这里,“尚踏槐花”既是诗人对过去的追忆,也是对自己现状的无奈自嘲;而“随举子”则暗示了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但并未放弃追求功名利禄之心。
第四句“不知邓禹是何人”,这是一句反问句。诗人在此表达了自己的疑问:当年邓禹作为一位名将、宗室大臣,为何如今我却连一个名字都叫不上?这里不仅反映了诗人对邓禹的敬仰之情,也体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慨。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己的仕途经历和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苦心境。同时,诗中还蕴含着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