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有儒者,唐季隐兹峰。
电已收遗稿,云方锁暮钟。
木碑无世次,石洞断人踪。
此士何曾死,林深不可逢。

【注释】

①幽居寺,在今江西上饶县境内。

②儒者,指隐士。

③唐季:唐代末期或宋初。

④遗稿,未发表的著作。

⑤云方锁暮钟,云正笼罩着寺院的钟楼,暮钟即将敲响。

⑥木碑,指寺庙中的石刻碑文。无世次,没有世代的次序。

⑦石洞断人踪,石洞中断绝了人迹。

⑧何曾死:没有死去。

⑨林深不可逢,树林深处难以遇到他。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古怀远之作。诗的开头四句写幽居寺的自然环境,并借以抒发作者对隐士的仰慕之情。中间六句写幽居寺的历史和传说,并借此表达作者对隐士的敬慕之情。最后两句是写诗人对隐士的感慨,并以此表达自己对隐士的仰慕之情。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的敬慕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相传有儒者,唐季隐兹峰。”这两句写幽居寺的历史。相传唐代末年有一位读书人,他隐居在这幽居寺的峰顶。这里用“相传”一词,既表明了这位读书人的知名度,又暗示了这位读书人并不是一位普通的读书人。“唐季”,指唐代晚期,也就是宋代初期。“此峰”,即幽居寺的山巅。

“电已收遗稿”,这一句写隐士已经去世。“电”在这里是比喻之意,指的是电光。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的敬慕之情,同时也暗示了隐士曾经拥有过辉煌的事业,但他选择了隐居生活。“遗稿”,指未发表的著作。“收”字在这里有收藏、保留之意。“云方锁暮钟”,这一句写云雾已经笼罩住了寺院的钟楼,暮钟即将响起。“云方锁暮钟”,描绘出一幅宁静的画面:云雾缭绕,钟声隐隐约约地传来,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暮钟”指傍晚时分的钟声。这里用“方锁”二字来形容钟声被云雾所笼罩,更突出了钟声的悠扬与神秘。

“木碑无世次,石洞断人踪。”这两句写幽居寺中的木碑和石洞。“木碑”指的是寺庙中的石刻碑文。“无世次”表示这些碑文并没有世代的次序,也就是说这些碑文都是后人为了纪念隐士而立的。“石洞”指的是寺庙中的山洞。“断人踪”表示山洞中没有人迹可寻。这两句诗通过描绘木碑和石洞的无人问津,进一步衬托出隐士的孤独与寂寞。

“此士何曾死,林深不可逢。”这两句写隐士的生死之谜和山林之难遇。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的敬慕之情,同时也暗示了隐士的存在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他的生死之谜无法解开。“此士”指那位读书人。“何曾死”表示这位读书人是否真的已经去世?“林深不可逢”表示在深山老林中寻觅隐士,是非常困难的。这两句诗通过描绘隐士的生死之谜和山林之难遇,进一步衬托出隐士的神秘和伟大。

整首诗通过描绘幽居寺的自然环境、历史传说和隐士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隐士的敬慕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