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曲吞声惜,朝廷拊髀思。
谁知钓璜叟,堪将渡辽师。
无复湟中谷,空馀岘首碑。
韩门翱湜在,行状与铭诗。
【注释】
- 襄师:对部将的尊称。陈端明:人名,作者的朋友。挽诗:为死者写的悼念诗歌。2. 部曲:军队中的士兵,泛指部属,这里借指士兵。声:叹息之声。3. 朝廷:朝廷、政府,这里指皇帝。拊髀思:拍大腿长叹。比喻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4. 钓璜叟:典出《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使人聘于楚,见楚王。楚王闻平原君贤,礼待之。及与赵使节俱如秦,秦庭令与宾客饮,平原君称寿,觞至岸次,赵使者起舞属主人曰:‘君之所以辱于敝邑者,以赵王故也。今有贱臣,大夫贵而辱文公子,敢问大夫欲何以教之?’楚王笑曰:‘平原君,布衣之交耳,犹尚相骄以‘楚’,况大国之王乎!吾乃夷狄,非亲戚也。’”5. 堪:能够。渡辽:过辽水,指北伐。6. 无复:再也没有。湟:青海,这里借指青海湖。7. 空馀:只剩下。岘首碑:即晋代桓温南渡时所立的石碑,在今湖北襄阳市南,相传为东汉隐士郭太墓前。8. 韩门:指汉宣帝时的“四皓”,即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他们都是汉朝开国功臣,因避汉宣帝讳(名玄成),改姓为“公”。翱:高飞的样子。湜:同“石”,砚台。9. 行状:传记。铭诗:刻在墓碑上的颂扬文字。
【译文】
部属们低声哭泣,哀叹失去一位良将;皇上拍着大腿长叹,想念他不能重用贤才。
谁能想到这位贤才已经去世,只能率领渡过辽水的壮士。没有再留下青海湖边的山谷,只留下岘山之阳的碑文。
他的高洁品格像韩门的高风亮节,他的遗篇如同不朽的诗文。
【赏析】
这是一首吊唁诗。全诗先从悼念友人的悲痛入手,进而抒发自己希望朝廷早日重用贤才的热切愿望。
第一句“故襄师陈端明挽诗”,说明此诗是吊唁襄师的挽诗。襄师即陈端明,是作者的朋友。作者在襄师死后为他写的挽诗。“故”字表明了挽诗写作的目的和意义。第二句“部曲吞声惜”,“部曲”指军中的兵卒,借指自己的部下。“吞声”是说部下听到襄师死去的消息后都悲泣不已。“惜”字表达了襄师生前对部下的关心爱护和对部下的深情厚意。第三句“朝廷拊髀思”,意思是朝廷官员听到消息后都捶胸顿足、十分痛心,表示要尽快重用襄师这样的贤才。这里的“拊髀思”是说捶着大腿想,形容十分焦急的样子。第四句“谁知钓璜叟,堪将渡辽师”,意思是人们还不知道他已经死了,只有他自己最清楚自己的不幸命运。“堪将渡辽师”意思是他生前是渡河作战的好统帅,现在就让他来统领渡辽的军队吧,这两句是作者的赞语。第五句“无复湟中谷”,湟中,即湟中郡,治所在今青海西宁市附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在湟中郡的百姓再也听不到襄师的军令了。第六句“空馀岘首碑”,岘首,即岘山,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南,山上有晋代桓温南渡时所立石碑,传说为东汉隐士郭太墓前石碑。这句意思是说只有岘山之阳的那块碑上还记载着他的功绩。第七句“韩门翱湜在”,意思是说他的名声就像韩门一样高洁。“翱”同“昂”。第八句“行状与铭诗”,意思是说他的名字和事迹应该刻在石碑上作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背景资料】
字景初,浙江慈溪人。元末任御史中丞。朱元璋攻占杭州后,曾劝降元朝丞相哈剌不花,未遂被诛。不久后,又奉命出使云南。云南平定后,陈端明回到京城,不久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