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嫡生枢府,耽书肖肯亭。
未论禽拜后,姑喜鲤趋庭。
葛帔悲交态,瑶环忆妙龄。
吾无施力处,遗恨托于铭。

【注释】

  1. 挽郑宣教:即《挽郑宣教》,作者在诗中对郑宣教表示哀悼。
  2. 传嫡生枢府:指的是郑宣教的后代继承了他的官职,成为朝廷的重要人物。
  3. 耽书肖肯亭:指郑宣教喜欢读书,并且善于模仿别人的字迹,就像曹操的“曹肯亭”一样。
  4. 未论禽拜后:禽是指古代的一种乐器,这里借指音乐;拜后则是指祭祀之后,这里暗示着郑宣教去世后的事情。
  5. 姑喜鲤趋庭:鲤鱼在水中游动,而庭院则是陆地上的环境,这里用比喻手法形容郑宣教生前喜欢学习、勤奋努力的精神。
  6. 葛帔悲交态:葛帔是一种古代妇女的头饰,这里用来形容郑宣教逝世时的情景。
  7. 瑶环忆妙龄:瑶环是指一种珠宝首饰,这里用来比喻郑宣教年轻时的美好形象。
  8. 吾无施力处:意思是我无法为他做什么,只能通过诗歌来表达哀悼之情。
  9. 遗恨托于铭:把悲痛之情寄托在铭文中,以纪念郑宣教的一生。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悼念郑宣教的挽词。诗人通过对郑宣教生平事迹的回忆和对其逝世的哀思,表达了对这位前辈学者深深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首句“传嫡生枢府”,意味着郑宣教的后代继承父志,成为了朝廷的重要人物。这一句突出了郑宣教的影响力和他在学术界的地位。

第二句“耽书肖肯亭”,描绘了郑宣教热爱学问、擅长书法的形象。“肖肯亭”是对曹操“曹肯亭”的巧妙借用,既表现了郑宣教的个性,又暗含了他对曹操的敬仰之情。

第三句“未论禽拜后”,表达了郑宣教逝世后的种种事宜。这里的“禽拜”可能是指祭祀仪式,暗示着郑宣教去世后人们对他的追思和悼念。

第四句“姑喜鲤趋庭”,则进一步展现了郑宣教生前勤学苦练的精神风貌。他喜爱钓鱼,而鱼在水中自由游动,而庭院则限制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的比喻既形象地描绘了郑宣教的生活状态,也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第五句“葛帔悲交态”,通过葛帔这一细节,描绘了郑宣教逝世时的场景。葛帔是一种古代妇女头饰,这里用以象征郑宣教逝去时的庄重和肃穆。

第六句“瑶环忆妙龄”,则用瑶环这个珠宝首饰来回忆郑宣教年轻时的美丽形象。这里的“妙龄”不仅赞美了他的才华和美貌,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美好青春时光的怀念。

最后一句“吾无施力处,遗恨托于铭”,则表达了诗人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和悲痛之情。他只能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哀悼和思念之情,将悲痛之情寄托在铭文中,以此纪念郑宣教的一生。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意象,成功地表现了对一位前辈学者的缅怀之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