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皇立国用文儒,奇士多为礼法拘。
澶水归来边奏少,熙河捷外战功无。
生前上亦知强至,死后人方诔尹洙。
蝼蚁小臣孤愤意,夜窗和泪看舆图。
【注释】
感昔二首:指《和王介甫咏史十二韵》。先皇立国用文儒,奇士多为礼法拘。澶水归来边奏少,熙河捷外战功无。生前上亦知强至,死后人方诔尹洙。蝼蚁小臣孤愤意,夜窗和泪看舆图。
先皇:指宋太祖赵匡胤。
“澶水”、“熙河”:都是宋代的边防要地。
“弱”:指宋朝初期的软弱。“强”:指王安石变法时的强硬。
“上亦知”:指宋太祖本人也知道了。
“尹洙”:王安石的朋友,也是诗人,曾为王安石起草《本朝百年无事说》。
“蝼蚁”:比喻地位卑下的人。
“孤愤意”:指诗人因不能施展抱负而怀有愤懑的心情。“夜窗”:借指作者自己。
【译文】
宋太祖建立宋朝是依靠文儒之士,然而奇士多为礼法所拘。澶州战役之后,边关奏报稀少;熙河战役之外,战功也少得可怜。生前皇上也知道我才能出众,死后别人却在咒骂我。我是像蝼蚁一般的小人,怀有愤懑之意,在夜半时分对着地图流泪叹息。
【赏析】
此诗是诗人对宋初重文抑武、压制人才的弊端进行揭露和抨击的作品。
全诗以慨叹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宋朝重文抑武政策的不满。开头两句,诗人以历史人物来作比,指出宋朝建国之初,是以文儒之士为主,但是奇士多被礼法所拘,从而暗示出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第三句中“边奏稀”、“捷外无”,更是突出了宋朝边境战事的频繁和失败。
第四句写诗人在朝廷中的地位,虽然生前皇上已经知道他的才能出众,但死后却遭到人们的非议,从而进一步表明诗人对宋朝重文抑武、压抑人才的不满。
第五句中的“弱”字,既是对宋朝政治软弱的讥讽,也是对自己才能未得以施展的自叹,同时还是对那些咒骂自己的人的讽刺,表现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无奈。
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描写自己深夜看地图流泪叹息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自己无法实现理想抱负的悲愤之情。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思,又体现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悲哀。
整首诗情调低沉悲怆,反映了北宋时期社会政治现实的矛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