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琴能挑文君意,玉笛安知虢国心。
但是有情俱感动,惟村夫子不知音。

【赏析】

此诗是一首别解诗,意在讥刺当权者不识才。全诗以“郡宴”为题,写郡守与地方文官的一段对话。

“瑶琴”,指王羲之的传家宝,相传是他母亲曾用它弹奏《明君曲》。“能挑文君意”,即指此琴有挑拨文君心弦之意。文君,卓文君,汉代才女;文君意,即卓文君的心。王献之妻,字子安、凝之。王献之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他从小酷爱书法,二十岁时就能写一手好字,后来更是名满京城。他娶了大他十岁的妻子郗小姐,两人感情甚笃。王献之死后,郗小姐悲痛万分,她写下了一篇感人的悼念文字,叫《祭妹文》,文中说:“吾九岁就学笔,五岁能书,上常自命,我书意也。”意思是说我从小就喜欢书法,五岁时就能写字。有一次,他的母亲请邻居来家里吃饭,席间,王献之拿出一张洁白的宣纸和一把精美的毛笔,对母亲说:“娘啊,您看我今天能不能把这张白纸变成一匹骏马?”说罢就把毛笔蘸上墨汁,在白纸上挥毫泼墨起来,不一会儿,一幅骏马图便出现在众人面前。

“玉笛”,指周幽王时的著名音乐家伯牙。“安知虢国心”,即指伯牙不知虞国的心意。伯牙善弹琴,相传他的琴声悠扬动听,能使鸟兽为之起舞。相传他七岁时就拜成连先生为师,学习弹琴。伯牙学琴三年后,便去拜会成连先生。伯牙见到成连后,成连告诉他:“你弹的琴声虽然很美妙,但是没有达到‘天籁’的境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再经过长时间的磨练。”伯牙听了成连先生的指教以后,就开始专心练琴。他废寝忘食地练了五年,终于达到了“天籁”的境界。后来人们把这种境界称为“入神”。

“但是有情俱感动”,即指伯牙听到庄周《南风歌》中的一句话:南风知得花信时,回首百花齐发。于是,他抚琴而唱:桂树婆娑,山桃灼灼,夭之夭之,灼灼其华。庄周听到这优美的乐曲之后,不禁拍手称赞:好啊!真是天下美事!

“惟村夫子不知音”,即指伯牙认为只有村夫愚人才能懂得欣赏他的音乐。村夫愚人不知道音乐的真谛,只是盲目地跟着音乐哼哼哈哈罢了。

这首诗是一首别解诗,意在讥刺当权者不识才。全诗以“郡宴”为题,写郡守与地方文官的一段对话。郡守问地方文官:你见过王献之吗?他有什么本领?地方文官答:没见过。郡守又问:你听过伯牙弹琴吗?他有什么本领?地方文官答:没听过。郡守又问:那么,你怎么能知道他们都是“有情”的人呢?最后一句是关键所在:因为只有“有情”的人才能够真正理解“有情”的乐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