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笏归为负耒农,清谈常许奉从容。
刍荛孰肯来询汝,薤水吾无可语公。
怀惠俱垂岘碑泪,旌廉合有寝丘封。
莆人谩课招魂些,应伴迂斋返甬东。

【注释】

1、挽汪守宗博二首:这是诗人在任福建建宁知县时写给他的好友汪宗博的两首诗。汪宗博字宗博,号东阳,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2、还笏:还笏,指辞官归隐。

3、负耒农:种田的农民。

4、清谈:清正廉洁的谈论。

5、刍荛:指打柴的人,比喻无德无才的人。

6、薤水:即剑河。

7、寝丘:墓地。

8、莆人:指福建莆田人。

9、招魂些:语出《招魂》,意思是请人代为招唤亡灵。

10、迂斋:指僻静的书斋。

11、甬东:指建康(今江苏南京)东面一带。

【译文】

你归还笏板后归田为农,清廉的谈话常常被奉为从容。

那打柴者谁会来询问你,剑河水我没法向你诉说公。

你曾怀念惠帝都流下了泪,你的清廉应得到旌表和封赏。

福建莆田人却只教他招魂,他应伴着你回建瓯返故乡。

【赏析】

这两首诗写于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当时诗人担任福建建宁知县。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汪宗博告别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重以及对自己归隐的渴望。

第一首开头两句“还笏归为负耒农,清谈常许奉从容”,意思是说辞去官职回到乡下去种田吧,我们经常进行清正廉洁的交谈啊。这里的“还笏”出自《庄子·让王》篇,意思是把笏还给楚相子玉,表明自己不担任官职了。《诗经·大雅·文王》有云:“载戢干戈,包胥归哉;大夫不忧,小子良之。”大意就是放下武器盔甲,回到家乡去。“负耒农”指的是耕种田地的农夫,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我们不再像以往那样高谈阔论,而是回归到最本真的生活状态中去。

第二首开头两句“刍荛孰肯来询汝,薤水吾无可语公”,意思是说那些打柴者谁又会来和你交流思想呢?而剑河水我也没法向你说明白。这里引用了《论语·微子》的“丘闻之:去父母曰死,去兄弟曰孤,去妻子曰失其身。自疏食菜羹,以至肉饼,亦走趋,弗敢食,必祭先也。今于尔邻里乡党,夏月驱攘蚊虻,秋日攘霜露,冬日伐冰墕以燎,我心伤惨焉,于尔何所遇之有?”孔子认为,一个人从父母兄弟那里失去了生命就叫做死亡,从家族中分离出去就叫做孤苦。如果连亲人都抛弃了,那么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孔子要弟子们不要在吃粗劣食物的时候说笑嬉戏。但是孔子的学生们并没有听从孔子的教诲,他们依然保持着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刍荛”是指打柴的人,这里用来形容那些没有文化修养,没有道德观念的人。所以“孰肯来询汝”是说这些没有知识修养的人会来向你请教吗?“薤水吾无可语公”中的“薤水”是指剑河,也就是今天福建省建瓯市西部的西溪流域,“吾无可语公”则是说对于这个地区的情况,我没有能力向你们说明清楚!

第三首开头两句“怀惠俱垂岘碑泪,旌廉合有寝丘封”,意思是说,我们怀念先贤们的美德啊,就像他们在岘山留下的墓碑一样,泪水涟涟;他们的廉洁行为应该受到嘉奖和纪念,就像他们在寝丘上被树立的石碑一样。这里引用的是汉代名士郭泰的故事。郭泰曾经游历洛阳,在一座坟墓前停下脚步,看到墓前的碑文上写着:“郭林宗之兆在此,君当好自为之。”郭泰感叹不已,于是脱下帽子,跪在坟前痛哭流涕,并说:“老天爷啊!您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啊!”后来郭泰果然因为品行高尚而被举荐为孝廉,但不久之后就去世了。

第四首开头两句“莆人谩课招魂些,应伴迂斋返甬东”,意思是说福建莆田的人啊,你们随便教我怎么招唤亡灵啊。我应当陪伴着你一起回到故乡建瓯,回到那里去过一种清贫的生活。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即晋朝陶渊明辞官回家隐居田园之后,就写了《归园田居五首》。其中第二首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最后两句“应伴迂斋返甬东”中的“迂斋”是借用陶渊明隐居在东边的剡溪旁建立草堂的典故,表示自己也要过一种远离官场纷扰的隐居生活。“返甬东”中的“甬东”则是指建瓯,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建德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