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美恶必复,孰若亲冤两忘。
僧乃谤第二祖,佛不嗔哥利王。

《冬夜读几案间杂书得六言二十首》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组六言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人言美恶必复
  • “人言美恶必复”指的是人们的言论或评价往往具有反复性,好与坏的评价都会再次出现,反映了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固有看法和评价。
  • 这反映出一种普遍的观念,即人们很难改变对某个事物的看法,无论它之前被如何评价。
  1. 孰若亲冤两忘
  • “孰若亲冤两忘”表达了一种理想的状态,即最好能够忘记个人的恩怨,超越个人情感的冲突,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 这句话强调了放下过去,追求更广阔视野的重要性,反映了一种宽容和大度的人生态度。
  1. 僧乃谤第二祖
  • “僧乃谤第二祖”指的是一个僧侣竟然诽谤了佛教的第二任祖师。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人对于宗教和信仰的不尊重,甚至可能涉及某种程度的误解或偏见。
  • 这也暗示了在特定的历史或文化背景下,宗教信仰可能会遭遇质疑或误解。
  1. 佛不嗔哥利王
  • “佛不嗔哥利王”指的是佛祖并没有因为哥利国的国王而感到愤怒。这表明佛陀超越了个人的情感和利益,表现出高尚的慈悲心。
  • 这句话强调了佛教中慈悲为怀的核心教义,即佛陀以众生的幸福为己任,不会对任何生灵产生恶意。
  1. 盘龙恨庾长史
  • “盘龙恨庾长史”描述了庾长史(可能是庾信)对盘龙的怨恨。这反映了古代文学中对英雄人物悲剧命运的描绘,以及他们与周围人物之间复杂关系的体现。
  • 通过这种描绘,诗人展现了历史人物的个性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1. 太宰哀李崖州
  • “太宰哀李崖州”指的是太宰(可能是李唐)对李崖州的哀悼。这反映了古代政治领袖对于重要人物去世的关注和悲痛。
  • 这体现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政治与情感交织的特点,以及政治领袖对国家大事和个人命运的关注。
  1. 达人能和大怨
  • “达人能和大怨”指的是智者或通达事理的人能够和解深仇大恨。这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冲突和矛盾时,智慧和宽容的重要性。
  • 这句话强调了在人际关系中,理解和和解的价值,以及在冲突中寻求和平的重要性。
  1. 壮士不报细雠
  • “壮士不报细雠”指的是勇敢的战士不会对小恩怨进行报复。这反映了在古代社会,英勇行为常常与正义感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个人的报复行为。
  • 这句话体现了正义和勇敢精神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以及它们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1. 有教圣愚无类
  • “有教圣愚无类”意味着圣人和普通人之间没有界限之分。这反映了古代文学中对平等和包容的追求,以及对不同背景、身份的人的尊重。
  • 这句话强调了在人际交往中,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以及消除偏见和歧视的必要性。
  1. 非人父子勿传
  • “非人父子勿传”指的是不应将人世间的是非观念传承给下一代。这反映了古代文学中对道德传承的重视,以及对教育中避免负面教导的强调。
  • 这句话体现了在教育和文化传承中,传递正能量和积极价值观的重要性。

《冬夜读几案间杂书得六言二十首》不仅在形式上遵循了传统的诗歌结构,而且在内容上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文关怀。通过对这组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作者刘克庄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