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疑瓠子堤决,又恐娲皇石穿。
已是吹翻茅屋,那堪流了葑田。
久雨六言四首
初疑瓠子堤决,又恐娲皇石穿。
已是吹翻茅屋,那堪流了葑田。
注释与赏析
诗句释义
- 初疑瓠子堤决:瓠子堵截黄河的传说中,瓠子决口导致河水泛滥,洪水冲毁了田地。此处诗人可能以“瓠子堤”比喻长久的雨势如决堤之水一般无法控制。
- 又恐娲皇石穿:传说中女娲补天时用五彩石将裂缝补上,这里用“娲皇石穿”形容雨水对大地的侵蚀和损害。
- 已是吹翻茅屋:连续不断的大雨使得屋顶被风吹得摇摇欲坠,甚至倒塌。
- 那堪流了葑田:葑田即葑草种植的农田,此处指连农田也被洪水侵袭而遭受损失。
译文
连绵的大雨仿佛天漏一般,让人怀疑是大禹时期的瓠子堵截黄河那样,又担心像女娲补天那样,石头会被侵蚀得裂开。大雨已把茅屋吹得摇摇欲坠,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农田也受到了波及。
赏析
刘克庄的《久雨六言四首》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久雨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巨大影响以及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困难。诗中的“瓠子堤决”和“娲皇石穿”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隐喻。久雨使得原本脆弱的房屋被风力吹倒,农田被淹没,人们的生活陷入困境。这种描述不仅反映了诗人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他对民众疾苦的关切之情。
这首诗体现了宋代文学的特色——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社会关怀。在艺术上,诗人通过重复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每一句都以“久雨”开头,形成了一种循环往复的效果,使读者感受到持续的阴雨天气带来的压迫感。此外,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化、夸张等,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例如,将雨水比作“巨浸”,将其对人类活动的破坏性比作“漏天”,都是富有想象力的比喻,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雨水的威力。
《久雨六言四首》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更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以及对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