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人不识夫子,往往发其笥中。
但有深衣古履,元无宝玉大弓。
诗句原文
匡人不识夫子,往往发其笥中。但有深衣古履,元无宝玉大弓。
翻译解释
匡人不识夫子,往往发其笥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匡人不认识孔子,常常打开他们的竹箱。这里的“夫子”指的是孔子,而“匡人”则是指匡地的人。匡人不认识孔子,可能是因为他们从未听说过孔子的事迹,或者从未见过孔子本人。匡人通常打开他们的箱子,可能意味着他们在寻找一些需要的东西,或者是在整理自己的物品。
但有深衣古履,元无宝玉大弓。这句话的意思则是说,但是匡人有一些旧衣服和古鞋,没有宝玉和大弓。这里的“深衣”是一种古代的衣服款式,而“古履”则是指古代的鞋子。这句话可能反映了匡人的生活环境,他们可能过着朴素的生活,不需要过多的装饰品。而“元无宝玉大弓”则可能意味着他们并不重视这些贵重的物品,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东西并不实用,不值得拥有。
注释说明
匡人不识夫子:这里提到的“匡人”是一个特定的群体,他们是周代的一个官名,主要的职责是巡行邦国,宣告法令,并纠察邦治之官。这个描述表明了匡人的身份和他们的主要职责。
发其笥中:这里的“笥”是一种竹制的储存器,通常用来存放衣物和其他物品。这句话意味着匡人会将他们的竹箱打开,可能是在整理里面的物品或是出于某种需要。
深衣古履:这里的“深衣”是一种古代的服装样式,特点是宽松舒适,易于活动。而“古履”则是指古代的鞋子,通常是木制或皮革制成,具有较好的支撑性和舒适度。这句话反映了匡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匡人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清贫和质朴的价值观。通过对比匡人与当时社会上的士人,诗人突显了匡人的朴实和清贫。这种描写不仅揭示了匡人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诗人对质朴生活的赞美和向往。同时,诗中的意象和用词的选择,也展示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自然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