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家意在取遗才,乐育推仁亦至哉。
本欲励贤敦古学,可嗟趋利竞朋来。
昔人自重身难进,薄俗多端路久开。
何异鳣鲂争尺水,巨鱼先已化风雷。

【注释】

  1. 和公仪:指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字子美。公仪试进士是杜甫在唐朝天宝五年参加的科举考试。终场:考试结束后。
  2. 朝家:朝廷。意:志向、心意。取:选拔。遗才:有才能的人,这里指的是那些被朝廷认为可以提拔的人才。
  3. 乐育推仁:乐于教育推广仁爱。至哉:很了不起、很高明。
  4. 本欲:本想。励贤:激励贤能的人才。敦古学:弘扬古代学术文化。可嗟:可惜。
  5. 趋利:追求名利,趋,趋向,赶。竞朋来:争相前来。
  6. 昔人:指前代的人,古人。自重:重视自己的品德。身难进:难以升官。
  7. 多端:多样,多种多样的办法。路久开:门路很多,道路畅通无阻。
  8. 何异:怎么像、比作什么?鳣鲂:一种鱼名。比喻人才辈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争尺水:争夺有限的水源。比喻竞争激烈。
  9. 巨鱼:比喻德高望重的人物,也比喻杰出的人才。化风雷:《庄子·逍遥游》中说,鲲鹏变化成鸟之后,乘风飞往南海,在那里休息数日后,又变回大鱼,从北冥跃起,横渡渤海,到达南冥。后来,人们用“化”比喻事物的变化或发展。
    【赏析】
    此诗为杜甫晚年的作品。当时唐王朝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官场上奸佞当道,正直之士受到排挤迫害,而投机钻营之徒却得以高官厚禄。杜甫对此深感忧虑,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他对这种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社会风气的失望之情。
    全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句,可分为四组,每组的第一二句为一句,第二句为第一句的倒装,第三句为第二句的倒装。整首诗采用倒装句式,以突出诗句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首句“朝家意在取遗才”,直接点出了诗歌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选拔人才的期待。接着第二句“乐育推仁亦至哉”,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朝廷应当致力于培养和选拔仁人志士。然而,接下来的内容却是转折,第三句“本欲励贤敦古学”,表明自己原本的目标是激励贤能之人,并弘扬古代学术文化。然而,第四句“可嗟趋利竞朋来”,则流露出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无奈和失望,感叹世人为了名利而相互攀比,竞相前来。这两句之间的对比强烈,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深沉。
    接下来的五句,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观点。第六句“昔人自重身难进”,借用古人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认为那些重视自身品德,不轻易进入仕途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而第七句“薄俗多端路久开”,则是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庸俗风气和错综复杂的门路,认为这些因素阻碍了人才的发展。最后一句“何异鳣鲂争尺水,钜鱼先已化风雷”,以鲤鱼与鲸鱼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优秀人才的期待和信心,相信这些人才终将脱颖而出,引领社会风气之变。
    此诗运用倒装句式,以突出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借助历史典故和比喻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选拔人才的看法和期望,以及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失望情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