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有志在山水,得绂此邦非偶尔。
行行白鹿书院来,小舆竹径松阴里。
轻雷急鼓山前闻,飞梁截截水下喷。
有如蛟龙卷沧海,怒气直欲山前吞。
劝客倚栏同把盏,低头千夫眩双眼。
自非建始决金堤,端是晋阳彻三板。
手摩题石苔藓斑,驻看未饱不忍还。
谁能挽之出庐山,一洗尘俗清人间。
【注释】
三峡桥:作者任南丰县令时所建。
绂(fú):同“服”。
白鹿书院:在江西南丰,作者曾在其下读书。
小舆:轿子。竹径:竹制的小路。
飞梁:高悬于水中的石桥。截截:指桥上石梁如飞龙般直冲而下。
蛟龙:这里比喻瀑布。卷:吞食、席卷。
晋阳:山西太原,晋代的都城,三板:指晋阳城下的汾河。
手摩题石:指摩挲着石壁上刻有文字的碑碣。
端是:真是。晋阳:指唐代诗人杜甫在公元754年写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中所提到的《晋阳图》。
庐山:指江西星子县西北的大雷山。
尘俗:指世俗生活和庸俗风气。清:洗刷、净化。
【赏析】
《三峡桥》这首诗作于元大德八年(1304),时作者任南丰县令。全诗描绘了南丰县城外的一座石桥及其附近的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首联:“生平有志在山水,得绂此邦非偶尔。”诗人一生都有志于游览山水,现在终于来到这地方,并非偶然。
颔联:“行行白鹿书院来,小舆竹径松阴里。”作者沿着白鹿书院的小道行走,路旁是茂密的竹林和郁郁葱葱的松树。
颈联:“轻雷急鼓山前闻,飞梁截截水下喷。”突然听到山前的雷声,看见飞架在水里的石梁,犹如猛兽张牙舞爪地扑向水面。
颔联:“有如蛟龙卷沧海,怒气直欲山前吞。”如同蛟龙一样卷动沧海,愤怒的气势直想冲向山前吞噬一切。
尾联:“劝客倚栏同把盏,低头千夫眩双眼。”我劝客人一起举杯畅饮,大家都因为眼前的景象而头晕目眩。
尾联:“自非建始决金堤,端是晋阳彻三板。”如果不是建始人修建了金堤,就是晋阳人修筑了三板坝。
尾联:“手摩题石苔藓斑,驻看未饱不忍还。”我抚摸着题石上的苔藓,看着上面的文字久久不愿意离开。
尾联:“谁能挽之出庐山,一洗尘俗清人间。”谁有力气把它从庐山带出去,洗刷掉世俗的污垢,使天下人都能看到它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