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近仙坛西复西,醉中信足路应迷。
鸣条风劲凋蒲柳,掠岸云低乱鹄鹥。
檐外檀栾森翠巘,门前略彴跨清溪。
葛巾藜杖真潇散,何必狨鞍鞚月题。
注释:
- 和陈仲邦野步城西
- 寺近仙坛西复西,醉中信足路应迷。
- 鸣条风劲凋蒲柳,掠岸云低乱鹄鹥。
- 檐外檀栾森翠巘,门前略彴跨清溪。
- 葛巾藜杖真潇散,何必狨鞍鞚月题。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和陈仲邦一同野游时所作,描写了他们行走在仙坛附近,欣赏着美丽的风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首句“寺近仙坛西复西”,描绘了一座寺庙靠近仙坛的美景。这里的“仙坛”指的是道教中的祭坛,象征着神秘、庄严和超凡脱俗的境界。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
第二句“醉中信足路应迷”,则描绘了诗人在饮酒后行走在山路上的情景。这里的“信足”意味着随意而行,不受任何限制;“路应迷”则表示道路曲折难行,给人一种迷茫的感觉。这种描述既反映了诗人饮酒后的豪迈,又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敬畏之情。
第三句“鸣条风劲凋蒲柳,掠岸云低乱鹄鹥”,描绘了鸣条山上风吹蒲柳摇曳的壮观景象。这里的“鸣条山”是一处著名的景点,位于洛阳市北郊,因春秋时期的郑国大夫子产在此设台讲学而得名。诗人通过描绘风吹蒲柳的景象,表现了自然界的力量和变化。同时,“掠岸云低乱鹄鹥”则形象地描绘了水鸟在水面上飞翔的美丽画面,给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感觉。
第四句“檐外檀栾森翠巘”,描绘了寺庙建筑的古朴典雅。这里的“檀栾”指的是寺庙屋顶上红色的瓦片,给人一种庄重而肃穆的感觉。而“翠巘”则形容了寺庙周围的山峦苍翠欲滴,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第五句“门前略彴跨清溪”,则描绘了寺庙门前小溪的景色。这里的“略彴”指的是小桥,连接着寺庙与外界;“跨清溪”则表示小桥横跨清澈的溪流之上,给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感觉。
最后一句“葛巾藜杖真潇散,何必狨鞍鞚月题”,则是诗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和追求。这里的“葛巾”指的是用葛布制成的头巾,象征着简朴和自然;“藜杖”则是指用藜草做成的拐杖,代表着坚韧和毅力。诗人通过这两个词语,表达了自己对简单生活的喜爱和追求。同时,“何必狨鞍鞚月题”则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追求看得很淡薄,只愿享受自然之美,不贪图世间繁华。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美景和诗人的情感体验,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