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忧民带减围,频闻慷慨赋将归。
近传道士连三咽,久悟禅门第一机。
夜永庵中诗自得,日高门外客来稀。
此心素定谁能劝,只有丁宁诏莫违。
诗句释义:
白发忧民带减围,频闻慷慨赋将归。
近传道士连三咽,久悟禅门第一机。
夜永庵中诗自得,日高门外客来稀。
此心素定谁能劝,只有丁宁诏莫违。
译文注释:
- 白发忧民带减围,频闻慷慨赋将归。
译文:年岁已高的我,忧虑民生问题,头发渐白如围。频繁听闻有人慷慨激昂地表达想要归隐的志向。
注释:“带”指环绕,“减”表示减少,“围”是围成一圈的意思,此处指发愁的样子。
- 近传道士连三咽,久悟禅门第一机。
译文:最近听说有道士连续三次念诵咒语,很久以来我已经明白了禅宗的第一要义。
注释:“连三咽”描述连续多次的诵经声,“禅门第一机”指的是禅宗中最为重要、关键的教义。
- 夜永庵中诗自得,日高门外客来稀。
译文:在深夜的庵堂中吟咏诗文,感到心满意足,而早晨出门时却发现客人稀少。
注释:夜晚的宁静让诗人能专心创作,早晨则因客人的稀少而感到孤独。
- 此心素定谁能劝,只有丁宁诏莫违。
译文:我的心志早已坚定,无人能够劝说改变,只能恳请圣旨不要违背。
注释:“丁宁”是恳切的意思,“诏”指的是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苏辙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决心。首联“白发忧民带减围,频闻慷慨赋将归。”描绘了诗人因为关心民生而白发苍苍的形象,他听到有人愿意放弃世俗繁华去追求内心的平静,内心深受触动。颔联“近传道士连三咽,久悟禅门第一机。”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转变,他通过与道士的交流,领悟到了禅宗的核心教义,这象征着他对人生哲学的深刻理解。颈联“夜永庵中诗自得,日高门外客来稀。”反映了诗人在宁静的夜晚中沉醉于文学创作,而在清晨时分却感受到人烟稀少的孤寂。尾联“此心素定谁能劝,只有丁宁诏莫违。”表达了诗人坚持己见的决心,即使周围人都不理解或劝阻他,他也要坚持自己的理念。这首诗整体上展现了苏辙作为一个文人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个人信仰的坚守和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