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口共一灶,终年事烹煎。
力耕饲饥馋,灶敝火亦烦。
昨日一百五,老稚俱食寒。
呼童戛枯竹,粲然吐青烟。
适从何方来,荧荧百家传。
性火出真空,应量曾无边。
老病何所求,石瓶煮寒泉。
敛为一夫用,无心固当然。
【诗句注释】
新火:指刚点燃的灶火,比喻新的开始。
百口共一灶:全家人共用一个灶台做饭,形容一家人生活俭朴。
终年事烹煎:整年都在忙碌中。
力耕饲饥馋:勤劳耕作养活家人。
灶敝火亦烦:灶台破旧,燃料不足,炊事困难。
昨日一百五:昨天烧掉一百五升柴火。
老稚俱食寒:老少都挨饿受冻。
呼童戛枯竹:呼喊小孩用枯竹子敲打出火来。
适从何方来:不知道从哪里来的。
荧荧百家传:星星点点地传来。
性火出真空,应量曾无边:本性中的火是从无到有,没有极限。
老病何所求:年纪大了,身体病了,还有什么要求呢?石瓶煮寒泉:在石头做的瓶子里煮水。
敛为一夫用:收敛为一个人的生活需要。
无心固当然:心无旁骛,本就如此。
【译文】
一家人共同在简陋的灶台上烹饪,整年都在忙碌之中。他们勤奋工作,用劳动养活自己和家人。灶台破旧,燃料不足,做饭非常困难。昨天烧掉了一百五升柴火,家里的人都饿得发抖。小孩们不知从哪里跑来,用枯竹子敲打出了火。星星点点的火光从远方传来,他们的本性中的火是从无到有,没有极限。年纪大了,身体病了,还有什么要求呢?他们在石头瓶子里煮水,把食物收敛起来只够一个人使用。心无旁骛,本就如此。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勤劳、节俭的家庭生活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家庭责任的承担。诗中通过描绘家庭生活的细节,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互助,以及他们在艰苦生活中的坚韧和乐观精神。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和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