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向阑月渐垂,欲落未落景特奇。
明朝人事谁料得,看到苍龙西没时。

夜泛西湖五绝

苏轼笔下西湖月夜诗篇赏析

  1. 诗歌原文
    三更向阑月渐垂,欲落未落景特奇。
    明朝人事谁料得,看到苍龙西没时。
  2. 词语释义
  • 三更:中国古代夜晚划分时段之一,指深夜十二点到凌晨一点。阑:此处指时间接近午夜时分。
  • 月渐垂:形容新月升起或已升高,月光逐渐变得柔和。
  • 苍龙西没:指天边出现一条巨龙,象征着日落西山。此比喻暗示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更迭。
  1. 诗句解析
  • 第三句“欲落未落景特奇”,描绘了新月初升时的朦胧美态,既非完全清晰也非全然隐藏,增添了诗意和神秘感。
  • 第四句“明朝人事谁料得”,表达了对未来世事无常的感慨,暗含世事难料、变幻莫测之哲理。
  1. 译文对照
  • 翻译为现代汉语:“夜深人静之时,新月挂在天边,其光芒渐渐温柔地洒满湖面,仿佛是一幅水墨画中的宁静美景。然而,就在即将完全落下之际,它却留下了一道独特的光辉,让人不禁感叹自然之力的奇妙。”
  1. 赏析与创作背景
  • 此诗作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之时。当时正值夏末秋初,西湖景色宜人,苏轼以月夜为题,描绘了西湖夜晚的美丽与宁静,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内涵,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即对世间变化无常的认知与接纳。
  1. 历史影响及评价
  • 《夜泛西湖五绝》在宋代就受到广泛赞誉,被视为苏轼诗词中的经典之作。其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精湛的语言运用上,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到的审美眼光。
  • 后世学者对其研究不断深入,探讨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独特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使得这首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