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兵间早脱身,晚为元祐太平人。
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

【注释】

乔仝:人名,作者的朋友。

元祐:宋哲宗年号,公元1086年至1093年;

漏泽:古代的一种制度,给无子或无后的人赐以一顷土地,种上桑树,让贫民采叶喂蚕,称为“漏泽”。

【赏析】

《送乔仝寄贺君六首》,此诗是作者为友人乔仝写的一首送别诗,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押平声韵。乔仝是作者的朋友,他与苏轼有交往,曾向苏轼求书,得苏轼《东坡志林》。乔仝在北宋末年曾任知州、通判等职,所以作者为他写此诗,并作序,说明他此时已脱身兵间,成为元佑太平人。乔仝为人正直,不阿附权奸王安石,而反对司马光的“新党”变法,因此得罪了新党。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新党执政,将乔仝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又转知濠州。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冬,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二人又相会。此后,乔仝又被调往泗州。由于乔仝对新党不满,所以多次上书皇帝要求罢免新党。元符元年(公元1094年)二月,新党再次上台,乔仝被削职为民。苏轼对此十分愤慨不平,写了这首送别诗。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说:乔仝生长于兵祸之中,早已脱身而出,成为元祐的太平人。这里的“元祐”是宋神宗的第二个年号,公元1086年至1093年期间,神宗去世,哲宗继位,实行新政的宰相司马光下台,由保守派王安石执政。由于王安石推行新政遭到反对者的反对,导致新法失败。后来,由于神宗驾崩,哲宗即位,司马光重新执政,实行“绍述”,即复旧的政策,所以这里指的是元祐年间。作者用“早脱身”三字表明乔仝脱离了政争的漩涡,成为元祐时期的人。这一句中还暗含了作者自己的处境,因为作者在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曾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所以,这一句中的“脱身”两字也含有讽刺之意。

“晚为元祐太平人。”这一句的意思是,乔仝晚年时已经成为元祐时期的太平人了。这里的“太平人”指的是那些在政治上不再斗争,过着太平日子的人。这一句中还暗含了作者自己的处境。作者自言:“平生文字为吾累,细看真似狂夫非。”(《初入黄州》)意思是说自己一生追求真理和正义,但最终却落了个被贬的下场。所以这一句既是对乔仝的祝愿,同时也是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这两句是说:乔仝来到黄州,看到黄州这个地方的变化,就感叹沧海变成桑田,龟蒙的荒废的土地重新披上了绿装,露出了春天的景象。这里的“渤海”指的就是黄州。作者在《黄州快哉亭记》中写道:“夏水襄陵,沿堤植柳,碧翠浓阴,非夏日可想。”这一句既是赞美黄州的自然风光,也是赞美乔仝的到来为黄州带来生机。

【译文】

生长在战乱之中早脱身,晚来成为元祐太平人。

不惊沧海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