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海东南月窟西,功成天已锡玄圭。
此方定是神仙宅,禹亦东来隐会稽。
【注释】
建封寺:即建康寺,在今南京市西。晓登尽善亭:清晨登上尽善亭。尽善亭:南朝宋文帝时所建,位于建康(南京)南郊,是游览胜地。望韶石三首:作者在《望韶石》一诗中描写过韶石,这里指的可能是另一处风景点,即《望韶石》中的“韶石”。
【赏析】
此诗为作者在建康建康寺游览之际所作。诗人以“望韶石”为题,抒发了他对国家兴亡、个人功名的感慨。首联起句写东南西北四座山岭,其中东南的钟山最显要,故称“月窟”,暗示钟山下有一处名胜,就是建康寺;下句写天帝已将玄圭赐给功臣,暗寓着功成身退之意。颔联承上而来,说此山定是神仙居住之地,禹也来东吴隐居过,这既是赞美建康山川之美,也是对当时统治者的嘲讽。颈联由望山而及望水,但韶石不在水边,就在山顶,故云“望韶石”。尾联则直接写望韶石,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他站在尽善亭上,远眺四周山水,想到历史上那些因颂扬自己而受到重用的人,最后都落得个可悲的结局。
这首诗写得很有特点。前两句先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写钟山之巍峨雄伟,突出其高峻入云的特点,并借以引起后两句对建康寺的描写。第三、四两句又从钟山联想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说明他们都是功成身退,隐姓埋名,寄情山水之间的。这样写,不仅使钟山显得更加雄伟壮丽,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述。最后两句又回到望韶石这一主题上来。“望”字写出了他眺望的姿态,“韶石”二字写出了他所观赏的对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既表达了诗人对韶州风光的热爱,又寄托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