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绍似康为有子,郗超叛鉴是无孙。
如今更恨贾梁道,不杀公闾杀子元。
注释:
贾梁道:指贾充。
嵇绍:晋明帝时,嵇绍为侍中兼中护军,明帝崩,惠帝即位,齐王司马同杀太子。嵇绍不退,为司马所害。
康:晋明帝,即司马衷。
郗超:字嘉宾,高平陵人,东晋时人,曾任豫州刺史。
鉴:指司马昭。
公闾:指司马师,司马懿的儿子。
子元:指司马攸,司马懿的儿子。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和评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悟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诗的第一句“嵇绍似康为有子”,通过对比嵇绍和司马衷两个历史人物,表达了对司马家后代缺乏才能和品德的担忧。嵇绍虽然有儿子,但却没有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而司马衷却因为儿子的死亡而感到遗憾。这种对比引发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考。
诗的第二句“郗超叛鉴是无孙”,则通过郗超背叛司马昭的行为,表达了对于背叛者的不满和谴责。郗超作为高平陵人,曾经担任过豫州刺史等职务,但在面对司马昭的逼迫时,选择了背叛。这种行为让诗人感到愤怒和失望,同时也引发了对历史教训的反思。
诗的第三句“如今更恨贾梁道,不杀公闾杀子元”则是诗人的感慨之语。在这里,诗人将目光转向了贾充、司马师和司马攸这三个历史人物。贾充虽然没有背叛司马昭,但其为人奸诈狡猾,被后人称为“贾梁道”。司马师和司马攸都是司马家的后代,但他们都未能成为杰出的人才。诗人感叹现在的人们更加痛恨那些没有才能和品德的人,而对于那些有能力和品德的人则给予了更多的期望和支持。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和评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考。诗人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该注重培养和发展自身的才能和品德,以实现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诗人还强调了历史的教训和警示作用,呼吁人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