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高千尺,微踪远欲无。
飞檐如剑寺,古柏似仙都。
许子尝高遁,行舟悔不迂。
斩蛟闻猛烈,提剑想崎岖。
寂寞棺犹在,修崇世已愚。
隐居人不识,化去俗争吁。
洞府烟霞远,人间爪发枯。
飘飘乘倒景,谁复顾遗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对诗歌内容、语言、写作手法的综合分析判断诗歌的主旨思想。这首诗是诗人游木枥寺时所作,从“过木枥观”看,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全诗四句,每一句都写一个画面,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前四句写木枥观的山势陡峭和寺庙的飞檐剑形、古柏苍劲。“石壁高千尺”,写山的高峻,突出其险峻;“微踪远欲无”,写人迹罕至,突出其幽深。这两句写出了木枥观的自然风光,为后文写寺中景物作了铺垫。
中间八句主要写了寺中的景物:飞檐剑形的佛寺,苍劲挺拔的古柏,许子曾经隐遁,现在后悔没有迂回,斩蛟声声猛烈,提剑崎岖艰险。
最后四句写寺外景色:棺材还在,但已无人知晓;世道已变,人们已不再愚昧,隐居的人已经无法认识,世人争相议论。
【答案】
译文:
石壁千丈,高不可攀;飞檐如剑,古柏似仙。许子曾隐遁,行舟悔不迂;斩蛟闻猛烈,提剑想崎岖。
寂寞棺犹在,修崇世已愚;隐居人不识,化去俗争吁。洞府烟霞远,人间爪发枯;飘飘乘倒景,谁复顾遗躯?
赏析:
第一联“石壁千丈,高不可攀;飞檐如剑,古柏似仙”。这两句是诗人所见之景。首句写山峰之高峻,“千丈”二字夸张而准确,把木枥观的险要地势表现得淋漓尽致。次句写飞檐剑形的佛寺,“剑形”两字形象地表现了佛寺的雄伟壮观和古朴雄浑之美。第三联“许子尝高遁,行舟悔不迂”,写隐居的人已无法识别。这两句是诗人所思之景。“悔不迂”三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人的惋惜之情。末两句“斩蛟闻猛烈,提剑想崎岖”写寺外景色,也暗指许子高遁后的情形。
第二联“飞檐如剑,古柏似仙都”。这两句写飞檐剑形的佛寺,古柏苍劲挺拔。“飞檐如剑”比喻佛寺的飞檐如同利剑一样直刺云霄。“古柏苍劲挺拔”则赞美古柏苍劲挺拔,苍劲挺拔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感受到一种力量感。“古柏苍劲挺拔”与“飞檐如剑”互相映衬,形成了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似仙都”则形容古柏苍劲挺拔像仙人居住的地方一样神秘而美丽。
第三联“许子尝高遁,行舟悔不迂”。这两句是诗人的想象之景。“许子”是指许姓隐居者。“尝高遁”,表明许姓隐居者以前曾经隐居,但现在却后悔当初没有选择隐居的道路。“行舟悔不迂”,则表明诗人自己曾经选择隐居道路,但现在却感到后悔。“许子”与“行舟”相对照,一方面显示了许姓隐居者的孤独,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诗人对自己曾经选择隐居道路的反思和悔恨。
第四联“斩蛟闻猛烈,提剑想崎岖”。这两句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斩蛟”则形容许姓隐居者曾经斩杀过凶猛的蛟龙,表现出他英勇果敢的性格特征。“提剑想崎岖”则表示许姓隐居者想要通过艰苦的努力来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既体现了许姓隐居者的英勇果敢,又表达了他对于未来生活的追求和期待。
第五联“寂寞棺犹在,修崇世已愚”。这两句是诗人所思之景。“寂寞棺犹在”则表示许姓隐居者虽然已经死去,但他的精神仍然激励着后人。“修崇世已愚”则表明现在的世风已经变得愚昧无知。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许姓隐居者的怀念之情,又批判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堕落和世风的衰败。
第六联“隐居人不识,化去俗争吁”。这两句是诗人的感慨之景。“隐居人不识”则表示隐居者已经失去了人们的认同和理解,他们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化去俗争吁”则表示隐居者已经融入了自然之中,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已经不再被世俗所认可。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隐居者的同情和惋惜之情,又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和憧憬。
第七联“洞府烟霞远,人间爪发枯”。这两句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洞府烟霞远”则表示隐居者所生活的山洞府邸远离尘嚣,与世隔绝。“人间爪发枯”则表示现实世界的人们已经失去了生机和活力。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者所生活世界的向往之情,又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失望和无奈。
第八联“飘飘乘倒影,谁复顾遗躯”。这两句是诗人的想象之景。“飘飘乘倒影”则表示诗人自己已经飘然而至,超越了世俗世界。“谁复顾遗躯”则表示诗人自己已经不再关心自己的生死存亡。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又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脱和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