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枣期可剥,种松期可斫。
事在十年外,吾计亦已悫。
十年何足道,千载如风雹。
旧闻李衡奴,此策疑可学。
我有同舍郎,官居在灊岳。
遗我三寸甘,照座光卓荦。
百栽倘可致,当及春冰渥。
想见竹篱间,青黄垂屋角。

种树的枣,可以剥皮吃。

种树的松,可以砍做木料。

十年之后的事,我的想法已经定了。

十年算不了什么,千载如风吹冰雹。

李衡奴听说,种枣种松有办法。

我有同舍郎,在官居在灊岳。

他给我三寸甘,照座光卓荦。

百棵如果可以成,当及春冰渥。

想见竹篱间,青黄垂屋角。

苏轼《东坡八首·种松》

【注释】

①东坡: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②种枣期:指枣树的成熟期。

③斫(zhuó):砍伐。

④十年外:十年之外。

⑤悫(que):诚实。

⑥“旧闻”两句:传说李衡奴曾经做过这件事,他的做法很有办法。李衡奴是汉代人,以种松著称。

⑦“我有”两句:我有我的同舍郎,他在官府做官。

⑧遗(wèi):赠予。甘:这里指果实。

⑨卓荦(loue):卓越突出。

⑩百栽:一百棵。

⑪竹篱:竹子编成的围栏。

⑫青黄:形容树木的颜色。

⑬垂屋角:指房屋四周。

【赏析】

此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冬到次年春之间,时作者正任徐州知州,而此时他已年届五十七岁。这首诗是诗人在徐州任上写给友人的一首七言古诗。

开头二句:“种枣期可剥,种松期可斫。”说的是种植枣树和松树的时间问题。种枣树的时候就可以剥开它的果肉吃,种松树时就可以将树干砍下来作为材料。这两句说明种植枣树和松树的时间比较短,很容易做到。

三、四句:“事在十年外,吾计亦已悫。”意思是种植枣树和松树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十年,我的决心也已经下定了。“十年”指的是种植枣树和松树的时间,“吾计”指自己的计划。“事在十年外,吾计亦已悫”,表明种枣树和松树的计划已经确定,不再改变。

接下来两句:“十年何足道,千载如风雹。”十年的时间不算什么,可是千年的时间却像一阵风或一场雹一样短暂。这里的意思是说,虽然种植枣树和松树的事情已经过去十年时间,但是种树的事情却不会因此而停止,而是会继续进行下去。

五、六句:“旧闻李衡奴,此策疑可学。”这是诗人对李衡奴做法的评论。李衡奴是东汉时期的人,他曾经用种枣和种松的方法来种植树木,这个方法确实很值得学习。这里的“此策”指的是李衡奴种植枣树和松树的方法。

七、八句:“我有同舍郎,官居在灊岳。”这是我的同舍郎官位在灊岳。同舍郎指的是同在一个地方任职的官员。“官居在灊岳”,意味着我的同舍郎官位高,地位显赫。

接着两句:“遗我三寸甘,照座光卓荦。”是我的同舍郎送给我三种食物,其中有三种都是甜的东西。这三样东西放在桌子上非常耀眼,而且形状也很独特。这里的“三寸甘”指的是三种甜食,“卓荦”是指形状独特,引人注目。

最后两句:“百栽倘可致,当及春冰渥。”如果我能够种植一百棵树的话,等到春天的时候一定能够让大地变得温暖起来,让春天的冰融化掉。这里的“百栽”指的是一百棵枣树或者松树,“及”是指能够达到的意思,“春冰渥”是指春天的冰块融化了。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种树这件事情的决心和信心,以及他对同舍郎的赞赏和敬仰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向朋友表达了他的感激之情,因为朋友赠送给他三种甜食,让他感到非常开心和满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