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索来何处,梧桐昨夜黄。
蛩声机杼月,雁影塞垣霜。
俗尚儒餐贵,家贫父业荒。
三秋病消瘦,吾兴入柴桑。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主题、情感及赏析能力。

(1)

“感秋”:即《秋风词》,是一首五言诗,全篇写景抒情,抒发了一个士子对仕途失意后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

(2)

“索索来何处?梧桐昨夜黄。”这两句描写了秋天的景象:瑟瑟秋风刮来了,不知吹向何处?昨夜,梧桐树已经由绿变黄。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秋风拟人化了,赋予其以人格特征,使人感觉更加亲切自然,同时烘托出萧瑟凄凉的秋气,渲染出一种凄迷惆怅的气氛。

(3)

“蛩声机杼月,雁影塞垣霜。”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写景中带写人,写人时又融情于景之中,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4)

“俗尚儒餐贵,家贫父业荒。”这两句是说,世人崇尚的是儒家的清贵,但自己却家贫,父亲也无所作为。诗人通过对比反衬,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凉。

(5)

“三秋病消瘦,吾兴入柴桑。”三秋:秋季三个月。瘦:指身体消瘦。柴桑:春秋时期楚人左丘明著有《左传》一书,他隐居在今安徽亳州南谯县的柴桑山。诗人借左丘明之典,表明自己归隐的意愿。

【答案】

译文:
瑟瑟的秋风刮来,不知吹向何处,昨夜梧桐树叶已经变黄。
蟋蟀的叫声如同梭子般急促,月光下的秋虫声声入耳;大雁的影子映照在边塞城墙上,一片白霜。
世人崇尚儒家清贵,我却贫穷无依,父亲也没有留下什么事业。
三个秋天过去了我依然消瘦不堪,现在我想进入柴桑隐居生活。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文人张乔所写。张乔字乔年,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他的诗歌多咏怀伤乱之作,如《春日忆苏州故人》《送别》等作品都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怀。此诗为《秋风辞》,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首句起得突兀,二句则以景结情;末句以典启新意。整首诗句句皆见性情,语语关情思,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