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闻天锡杀阎负、梁殊,八月,梁熙、姚苌、王统、李辩济自清石津,攻凉骁烈将军梁济于河会城,降之。甲申,苟苌济自石城津,与梁熙等会攻缠缩城,拔之。马建惧,自杨非退屯清塞。天锡又遣征东将军掌据帅众三万军于洪池,天锡自将馀众五万,军于金昌城。安西将军敦煌宋皓言于天锡曰:“臣昼察人事,夜观天文,秦兵不可敌也,不如降之。”天锡怒,贬皓为宣威护军。广武太守辛章曰:“马建出于行陈,必不为国家用。”苟苌使姚苌帅甲士三千为前驱。庚寅,马建帅万人迎降,馀兵皆散走。辛卯,苟苌及掌据战于洪池,据兵败,马为乱兵所杀,其属董儒授之以马,据曰:“吾三督诸军,再秉节钺,八将禁旅,十总外兵,宠任极矣。今卒困于此,此吾之死地也,尚安之乎!”乃就帐免胄,西向稽首,伏剑而死。秦兵杀军司席仂。癸巳,秦兵入清塞,天锡遣司兵赵充哲帅众拒之。秦兵与充哲战于赤岸,大破之,俘斩三万八千级,充哲死。天锡出城自战,城内又叛。天锡与数千骑奔还姑臧。甲午,秦兵至姑臧,天锡素车白马,面缚舆榇,降于军门。苟苌释缚焚梓,送于长安。凉州郡县悉降于秦。
诗的逐句翻译
秦人听闻阎负、梁殊被杀,八月,梁熙、姚苌、王统、李辩从清石津渡河进攻凉国骁烈将军梁济于河会城,并最终将其降服。甲申日,苟苌也自石城津渡过黄河,与梁熙等人在缠缩城会合,进而攻克该城。马建因恐惧而自杨非退守清塞。天锡又派遣征东将军掌据率三万大军驻扎在洪池,天锡亲自率领剩余的五万大军驻扎在金昌城。安西将军敦煌的宋皓向天锡进言:“臣昼察人事,夜观天文,秦国的军队强大到无法抵挡,不如投降。”天锡对此十分生气,贬黜了宋皓为宣威护军。广武太守辛章对马建表示:“马建出自军队行列,他肯定不会为国家所用。”苟苌则派姚苌率领三千甲士作先锋。庚寅日,马建率领一万名士兵迎接并投降,其余的士兵都四散逃散。辛卯日,苟苌和掌据在洪池展开激战,掌据兵败,马建被乱兵所杀,其部属董儒给他马,掌据说:“我三次统帅各军,两次执掌节钺,八将统辖禁军,十次总领外兵,恩宠任用达到了极点。如今却被困在这里,这是死地,还谈什么活着啊!”于是就在帐幕中脱去头盔,面向西方叩首,然后自刎而死。秦军攻陷清塞后,天锡派司兵赵充哲率众抵抗。秦军与赵充哲在赤岸交战,大败赵充哲的军队,俘虏斩杀三万余人。天锡出城亲自作战,城内的人又叛变。天锡与数千骑兵奔回姑臧。甲午日,秦军抵达姑臧,天锡乘着素车白马,绑缚着车辕,手捧棺材,向秦军投降。苟苌解下绳索焚毁祭器,并将天锡送往长安。凉州郡县全部向秦军投降。
关键词注释
秦人闻天锡杀阎负、梁殊:指天锡杀害了阎负、梁殊两位重要将领,这在当时可能被视为背叛或叛逆的行为。
八月:具体年份不详,可能是晋纪中的年月记载。
梁熙、姚苌、王统、李辩:都是当时活跃在西域一带的将领。
清石津:地名,可能是当时的一条河流渡口。
缠缩城:地名,位于今天的某处。
洪池:一个战略要地,也可能是战役发生地。
安西将军敦煌宋皓:宋皓是当时的一位高级官员,负责军事指挥和外交。
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曾是古代的凉州城。
丙辰:日期不详,可能是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
苟苌释缚焚梓:指苟苌在胜利后释放了被囚禁的人,并且烧毁了祭祀用的木质礼器。
姑臧:今天的甘肃省武威市,曾是古代的凉州城。
天锡素车白马:表示天锡的投降态度非常坚决和正式。
面缚舆榇:表示天锡自愿投降,没有反抗的意思。
苟苌送于长安:表明天锡被带到长安(今西安)接受处理。
赵充哲:人物名称,可能是当时凉州的一名将领。
赤岸:地名,具体位置不明,但很可能是战役发生地之一。
掌据兵败:指掌据在此战中战败。
董儒授之以马:董儒是掌据的部曲之一,可能在战斗中为掌据提供支持。
三督诸军:指掌据曾经担任过三个军级单位的指挥官。
天锡与数千骑奔还姑臧:描述天锡在被迫投降后选择逃跑的情况。
姑臧:今天的甘肃省武威市,曾是古代的凉州城。
癸巳:日期不详,可能是事件的另一个关键时间点。
苟苌释缚焚梓:苟苌在取得胜利后释放了被囚禁的人,并且销毁了祭祀用的木质礼器。
姑臧:今天的甘肃省武威市,曾是古代的凉州城。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天锡在面对强大的秦国军队时,采取的策略和结果。通过天锡对宋皓的批评、对形势的判断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可以看出天锡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挣扎,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国家忠诚的执着。此外,诗中对天锡投降的描述,展现了他为了保全国家而作出的牺牲。同时,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展示了秦军的强大和凉州人民的无奈。整体上,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历史背景,是研究古代政治和军事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