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亥,覃王嗣周帅禁军三万送凤翔节度使徐彦若赴镇,军于兴平。李茂贞、王行瑜合兵近六万,军于盩厔以拒之。禁军皆新募市井少年,茂贞、行瑜所将皆边兵百战之馀,壬午,茂贞等进逼兴平,禁军皆望风逃溃,茂贞等乘胜进攻三桥,京城大震,士民奔散,市人复守阙请诛首议用兵者。崔昭纬心害太尉、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杜让能,密遗茂贞书曰:“用兵非主上意,皆出于杜太尉耳。”甲申,茂贞陈于临皋驿,表让能罪,请诛之。让能言于上曰:“臣固先言之矣,请以臣为解。”上涕下不自禁,曰:“与卿诀矣!”是日,贬让能梧州刺史,制辞略曰:“弃卿士之臧谋,构籓垣之深衅,咨询之际,证执弥坚。”又流观军容使西门君遂于儋州,内枢密使李周潼于崖州,段诩于驩州。乙酉,上御安福门,斩君遂、周潼、诩,再贬让能雷州司户。遣使谓茂贞曰:“惑朕举兵者,三人也,非让能之罪。”以内侍骆全瓘、刘景宣为左右军中尉。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唐纪七十五
乙亥(十七日),覃王李嗣周率领禁军三万送至凤翔节度使徐彦若赴任,驻扎在兴平。李茂贞、王行瑜合兵近六万,驻扎在盩厔以抵御他们。禁军都是新招募的市井少年,而李茂贞、王行瑜所率领的都是经历百战的边兵。壬午(初五),李茂贞等人进逼兴平,禁军皆望风逃溃。李茂贞等乘胜进攻三桥,京城大震,士民奔散,市人复守阙请诛首议用兵者。崔昭纬内心忌妒太尉、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杜让能,密书给李茂贞说:“用兵非主上之意,皆出于杜太尉耳。”甲申(初六),李茂贞陈于临皋驿,上表指责让能罪,请求诛之。让能对上言:“臣固先言之矣,请以臣为解。”上涕下不自禁,曰:“与卿诀矣!”是日,贬杜让能为梧州刺史,制词略曰:“弃卿士之臧谋,构藩垣之深衅,咨询之际,证执弥坚。”又流观军容使西门君遂于儋州,内枢密使李周潼于崖州,段诩于驩州。乙酉(初七日),上御安福门,斩李君遂、李周潼、段诩,再贬杜让能为雷州司户。遣使谓李茂贞曰:“惑朕举兵者,三人也,非让能之罪。”以内侍骆全瓘、刘景宣为左右军中尉。
译文:
乙亥(十七日),覃王李嗣周率领三万禁军送至凤翔节度使徐彦若赴任,驻军兴平。李茂贞、王行瑜合兵近六万,驻扎在盩厔以抵御他们。禁军皆是新募的市井少年,而李茂贞、王行瑜所率领的都是经历百战的边兵。壬午(初五),李茂贞等人进逼兴平,禁军皆望风逃溃。李茂贞等乘胜进攻三桥,京城大震,士民奔散,市人复守阙请诛首议用兵者。崔昭纬心中妒忌太尉、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杜让能,秘密书信给李茂贞说:“用兵并非主上之意,都是出自于杜太尉耳。”甲申(初六),李茂贞陈于临皋驿,上表指责杜让能罪,请求诛之。杜让能向上奏曰:“臣早已预先说过此事,请让我为解。”上泪下不自禁,曰:“与卿诀矣!”当日,贬杜让能为梧州刺史,制词略曰:“弃卿士之臧谋,构藩垣之深衅,咨询之际,证执弥坚。”又流观军容使西门君遂于儋州,内枢密使李周潼于崖州,段诩于驩州。乙酉(初七日),上御安福门,斩李君遂、李周潼、段诩,再贬杜让能为雷州司户。遣使谓李茂贞曰:“惑朕举兵者,三人也,非让能之罪。”以内侍骆全瓘、刘景宣为左右军中尉。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唐朝末年的政治动荡和朝廷内部的纷争。诗中描绘了李茂贞、王行瑜联合军队逼近兴平的情景,以及朝廷内部由于杜让能引发的争论和斗争。同时,诗人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记述,表达了对于国家动荡不安和朝廷分裂局面的担忧和忧虑。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政治的复杂性和混乱性。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对外的战争以及对内的政策选择都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诗中的事件不仅仅是简单的军事行动和政治决策,更是对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映和批判。
通过诗中的人物描写和情节发展,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同情。他不仅关注了事件的外在表现,更深入地挖掘了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从而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寓意。
这首诗通过对唐末时期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的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现实。它不仅反映了历史的真相,也表达了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深刻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