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还营,闻周德威父子死,哭之恸,曰:“丧吾良将,是吾罪也!”以其子幽州中军兵马使光辅为岚州刺史。李嗣源与李从珂相失,见晋军挠败,不知王所之,或曰:“王已北渡河矣。”嗣源遂乘冰北渡,将之相州。是日,从珂从王夺山,晚战皆有功。甲子,晋王进攻濮阳,拔之。李嗣源知晋军之捷,复来见王于濮阳,王不悦,曰:“公以吾为死邪?渡河安之!”嗣源顿首谢罪。王以从珂有功,但赐大钟酒以罚之,然自是待嗣源稍薄。
初,契丹主之弟撒剌阿拨号北大王,谋作乱于其国。事觉,契丹主数之曰:“汝与吾如手足,而汝兴此心,我若杀汝,则与汝何异!”乃囚之期年而释之。撒剌阿拨帅其众奔晋,晋王厚遇之,养为假子,任为刺史;胡柳之战,以其妻子来奔。
晋军至德胜渡,王彦章败卒有走至大梁者,曰:“晋人战胜,将至矣。”顷之,晋兵有先至大梁问次舍者,京城大恐。帝驱市人登城,又欲奔洛阳,遇夜而止。败卒至者不满千人,伤夷逃散,各归乡里,月馀仅能成军。
《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周贞定王五年(公元前458年)到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的史事。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
晋王还营:晋王返回自己的营地,听闻周德威父子阵亡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他自责道:“这是我失去了一位良将,是我的过错!”于是,他将自己的儿子幽州中军兵马使光辅任命为岚州刺史。
李嗣源与李从珂相失:李嗣源与他的侄子李从珂在战场上走散,见到晋军正在战败,不知道晋王去了哪里,有人说:“晋王已经渡过黄河向北逃走了。”李嗣源于是乘冰过河北上,准备去投奔晋王。
甲子,晋王进攻濮阳:这一天,晋王率军进攻濮阳,并最终成功夺取了这个地方。李嗣源得知晋军取得胜利后,再次来见晋王于濮阳,但晋王对他的态度并不好,斥责说:“你怀疑我死了吗?渡河后又安什么心?”李嗣源对此表示了歉意和反省。
契丹主囚禁其弟撒剌阿拨:起初,契丹国的君主的弟弟撒剌阿拨因为谋反而被囚禁。当他的事情败露后,契丹国主责备他说:“你和我的关系就像手足,但你竟然有这样的心思,如果我杀了你,那和杀死你有什么不同呢?”于是他被囚禁了一年后才获释。撒剌阿拨率领他的部下逃往晋地,晋王对他们非常友好,养他们为义子,任命他们为刺史;在胡柳之战中,他又带着妻子儿女投奔了晋军。
晋军至德胜渡:晋军的部队抵达德胜渡时,有人逃回大梁说:“晋人正在战胜,大军即将到来。”不久,晋军先一步到达大梁,询问住宿的地方时,京城大乱。唐帝命令市民登城守卫,然后又打算逃奔洛阳。但在夜间行动时却停下了。最后只有不到千人的晋军士兵来到大梁,而其他受伤或逃亡的士兵则各自回到了家乡。一个多月后,晋军才勉强组成了一支有纪律的军队。
这首诗通过描绘晋王、李嗣源以及契丹国主等历史人物的行动和决策,展示了当时战争和政治动荡的场面,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