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室焚香即太初,万人如海尽从渠。
第于心上曾无着,何必山中始可居。
垂箔护花嫌引蝶,连筒汲井怕生鱼。
草玄政不妨人事,问字敲门未可疏。
陈藏一,字伯玉,号一山。
一室焚香即太初,万人如海尽从渠。
第于心上曾无着,何必山中始可居。
垂箔护花嫌引蝶,连筒汲井怕生鱼。
草玄政不妨人事,问字敲门未可疏。
【注释】
一:指《周易》。
一室焚香即太初:意谓在室内烧香,就象是回到了远古的太初时代。
万人如海尽从渠:意思是说,有许多人象潮水般涌来,任凭他怎样应付也应付不过来。
第:通“怠”,懈怠、放松的意思。
曾:曾经有过。
何必山中始可居:不必非要到山里隐居不可。
垂箔(zhǐ bó)护花:用帘子遮护花朵,不让蝴蝶飞入,以免伤害花朵。
连筒汲(jí qiān)井怕生鱼:用长筒汲水器去打水,怕打到了游动的鱼。
草玄:《庄子·逍遥游》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又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的“草玄”是说写文章要像野草那样,自然生长,没有拘束。
问字:指向他人讨教或请他指教文字,后来成为向人请教学问的代称。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陈伯玉(陈藏一)晚年的作品,表达了他对于人生和仕途的超脱态度。
首联“一室焚香即太初,万人如海尽从渠。”诗人通过焚香这一动作,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对宇宙的敬畏。他认为,在室内焚香,就如同回到了远古的太初时代,那时的人世间万物和谐共生,没有人为的纷争和争斗。
颔联“第于心上曾无着,何必山中始可居。”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超然态度。他认为,只要心中没有牵挂,那么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安居乐业。这里的“无着”指的是没有杂念,不被物欲所困扰。
颈联“垂箔护花嫌引蝶,连筒汲井怕生鱼。”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家中精心保护花儿的情景和害怕打扰到鱼儿的动作,进一步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细致和用心。这种用心生活的态度,也是他的处世哲学的一部分,体现了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追求。
尾联“草玄政不妨人事,问字敲门未可疏。”这是一首赠答诗,诗人通过与友人的问答,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认为,写文章应该像野草一样自然生长,不要过于拘泥于形式和规矩。同时,他也认为与人交往也应该真诚相待,不要过于冷淡或疏远。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陈伯玉的才情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