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兔消长,用卜月阴晴。
三穴由来暗,中天本自明。
金盆如未满,玉斝为谁倾。
处处随人去,长空不送迎。
【译文】
谁能将月亮的盈亏消长,用它来占卜月阴晴。三个穴口本来就暗,中天本就明亮。金盆若未满,玉斝为谁倾?处处随人去,长空不送迎。
【赏析】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八月,曾谹父因被贬谪而心情忧郁之际,以中秋前六日写下此诗。诗题“其二”,表明是第二首诗,与第一首相比,在构思、立意方面都有较大不同:
其一写对月之思,抒发怀才不遇之感。全诗以“谁”、“用”领起,直抒胸臆;中间三联则由问到答,层层推进地展开议论,最后一句以反诘句收结。
其二写赏月之情,表现对明月的无限热爱,也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愤懑。全诗以“谁”领起,直抒胸臆;中间二联则由问及答,层层展开;最后一句以反诘句收结。
此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感受,但又不是直接发泄,而是寓情于景。诗的前两句通过探求月亮盈亏消长的奥秘来抒发对黑暗现实的不满,第三四句借咏叹三个洞窟本来光明、中天本来明亮来寄托自己对光明的向往。后两联又以金盆和玉斝来比喻贤者被排挤,而奸佞之徒却得到重用。最后两句则表示自己虽然身处黑暗之中,但并不消极,而是“处处随人去”,任凭黑暗怎样污浊,自己绝不与之同流合污。
名家点评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此篇似有怨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