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忧世心,夜半不交睫。
作诗吊冤民,诗成泪盈颊。
翻恨天门高,不与阎闾接。
丈夫贵敢言,女子乃呫嗫。

【注释】

何岩:诗人对某地的称呼,可能是他的友人或熟人。

书生:指有学问的人,这里泛指读书人。

夜半不交睫:形容读书人深夜不睡觉。

作诗吊冤民:作诗来哀悼那些受苦受难的百姓。

天门:指朝廷的门,这里代指朝廷。

阎闾:指老百姓的家。

翻恨天门高,不与阎闾接:怨恨朝廷高高在上,不能与普通百姓接触。

丈夫贵敢言:男子汉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女子乃呫嗫:女性说话胆小、畏缩。

【赏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借古讽今的作品,作者通过描述一个书生在夜深时为百姓写哀诗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黑暗和社会不公的不满和忧虑。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首句“书生忧世心”直接点明了这首诗的主题——书生对世界的关注和忧虑。这里的“书生”并非指一般的读书人,而是特指有学问、有见识的人。他们往往关心国家的大事,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句“夜半不交睫”描绘了书生深夜不眠的情景。这是因为他正在思考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责任。这种精神值得赞美,也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崇高品质。

第三句“作诗吊冤民”,则具体描述了书生的行为。他利用自己的学问和才情,为那些受苦受难的百姓写下了感人的诗句。这些诗句如同一面面镜子,反映出社会的黑暗面,唤起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不公的反抗。

第四句“诗成泪盈颊”却揭示了书生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他虽然为百姓写下了美好的诗句,但却无法改变现实的残酷和不公平。这种情感让人深感悲愤和无奈,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

最后一句“翻恨天门高,不与阎闾接”则进一步表达了书生对现实的不满和抗议。他认为朝廷高高在上,与广大百姓隔离甚远,无法为他们伸张正义。这种情绪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敏锐感受。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书生的内心世界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它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篇揭露社会矛盾和呼唤变革的檄文。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以及知识分子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