逶迤一水出苕丛,碧底无沙冷照容。
独倚溪桥看风月,西山紫翠暮千重。
杂咏三首·其二 逶迤一水出苕丛,碧底无沙冷照容。独倚溪桥看风月,西山紫翠暮千重。
“逶迤一水出苕丛”描绘了蜿蜒曲折的溪流从苕草丛中流出的景象。苕草,一种生长于江南地区的植物,以其细长的叶片和柔美的姿态著称,是诗人笔下常见的自然元素。这句诗通过苕草,勾勒出了一幅清幽的自然画卷,溪流的蜿蜒与苕草的柔美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生机盎然的氛围。
“碧底无沙冷照容”则进一步细化了溪水的景观。碧底意味着清澈见底,无沙指的是水流中没有杂质,这可能暗示着水质的纯净或某种特定的自然环境。冷照容则形容月光洒在溪水上,给人以清冷之感,同时也映射出水面波光粼粼的美丽景象。这句诗通过对光影的描绘,增强了整个画面的立体感和动态美。
最后两句诗:“独倚溪桥看风月,西山紫翠暮千重”则是对整首诗意境的升华。这里提到了“独倚溪桥”,意味着独自一人站在桥上,静静地观赏着眼前的风景。而“看风月”则不仅指观看天上的月亮和周围的自然景色,还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西山的紫翠暮千重则描绘了西山被晚霞映照得五彩斑斓的画面,层层叠叠、色彩斑斓,如同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这样的场景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生活的诗意。
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它提醒人们,无论身处何地,都应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启示人们要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去感受身边的每一份美好,去珍惜每一次与他人的相遇和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