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初浮水上钱,柳花飘尽岸头绵。
不知春色归何处,欲向空山问杜鹃。
【注释】
①伤春:借春天的景色抒发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感慨。②荷叶初浮水上钱:荷叶上露水晶莹,像钱币一样。③柳花:指柳絮。飘尽:落完了。④空山:指深山、高岭。杜鹃:又名杜宇,鸣声凄厉,故称杜鹃。⑤归何处:归去到什么地方呢?⑥欲:将要。向:面对。⑦钱:同“泉”。
【译文】
荷花刚刚露出水面就像一枚钱币那样圆,柳树的花朵已经凋落了岸边一片绵长。不知道春天的色彩要归到哪里去,想要面对着深山去询问那声声哀叫的杜鹃。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小诗。全诗以“伤”字统摄全篇,一气呵成,首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五、六句写问,七、八句作结。全诗写景工致,抒情真挚,设问有情有理。
诗的前两句写荷与柳,是典型的暮春景色。“荷叶初浮”,点明时令。“钱”字既形容荷叶上的水珠晶莹如钱,又暗示了荷叶在风中摇曳的情态。“柳花飘尽”,点明时令。“柳”字既点明了季节,又暗示了杨柳的飘飞状态,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特点。“柳花”即柳絮,是春末夏初常见的自然景象,它不仅给人以春光消逝的感伤,而且给人以春意未尽的联想。这两句写景,虽只是平铺直叙地勾勒出一幅典型的暮春图景,但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诗人正是通过对这种典型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春光易逝的惋惜之情,同时暗寓了诗人对美好时光流逝、青春难再的无奈之感。
后两句则是抒情。“不知春色归何处”,诗人由眼前之景想到眼前之外,进而想到更遥远之地。这句看似发问,实则是反语。表面上是在问春色究竟归于何方,实际上则表达的是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的担忧。因为此时正是唐王朝国势衰落之时,所以这里的“春色”,也就成了作者对美好时代的隐喻。
最后两句则是写诗人的所思所感。他看到美丽的春色已经逝去,便想去寻找一些寄托和慰藉,于是他想到了遥远的深山之中的杜鹃鸟。这里所说的“杜鹃”,实际上就是传说中的哀鸣悲啼的蜀王杜宇魂化而成的神鸟。传说杜宇化为杜鹃,日夜悲鸣,其声凄切;后来人们便以“杜鹃”来代指哀鸣之声。这两句写诗人在暮春时节触景生情,联想到远方的哀鸣之音,从而引发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忧虑和思考。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含蓄。诗人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成功地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暮春画卷,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流逝、青春难再的无奈之感以及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的关切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