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在烟云表,登临思豁然。
绝怜千嶂月,曾照一诗仙。
眼阔疑遗世,身高见尽天。
孤吟功未到,待借竹房眠。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意,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艺术手法、语言特点等。此题的考点是赏析炼字。“眼阔疑遗世”一句中的“疑”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登台州巾峰远眺时的豁然开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另外,“遗世”一词也表明了诗人与世隔绝、独享天地之境的超脱情怀;“孤吟功未到,待借竹房眠”两句则写出了诗人虽已达到一种境界,但仍然感到功力未到家,依然渴望得到更高的提升。因此,“疑”、“遗世”二词都富有哲理性和深刻性,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答案】

题目:题台州巾峰

注释:台州巾峰:台州巾峰山,又称仙霞岭,在今浙江天台县西北,为浙东名胜之一。

译文:

寺座在云烟之上,登临眺望心胸顿时开阔。

最喜爱千叠嶂峦上的月色,曾经照耀过一位诗仙。

眼力广阔,仿佛要遗世独立,高视阔步见尽天下。

孤独地吟诵尚未成功,等待借用竹林中的小房来安息。 赏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游历台州巾峰山之时。

起首两句“寺在烟云表,登临思豁然”。描绘出一座巍峨的寺庙屹立在茫茫云雾之中,登临其上,心胸顿觉开阔。诗人登上山顶,放眼四望,只见云雾缭绕,群山环抱,宛如仙境一般。这种景色令人心旷神怡,不禁产生出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绝怜千嶂月,曾照一诗仙”。“千嶂”指的是连绵不断的山峰,而“月”则是指月亮。诗人站在山顶上,抬头仰望天空,发现一轮明月正在照耀着千重山峰。这不由得使诗人想起了历史上著名的诗仙李白。据说李白曾在峨眉山修炼成仙,后来辞官归隐,常常在峨眉山上赏月吟诗。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感叹道:“真是让人无比怜爱啊!”

第三句“眼阔遗世”,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出诗人眼中的世界是多么辽阔无边。这种感受使诗人产生了一种超越世俗的感觉,仿佛已经与世界隔绝开来。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第四句“身高见尽天”,则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形容诗人的高瞻远瞩。诗人站在山顶上,放眼望去,可以看到无尽的天空和大地。这种视野让诗人感到自己仿佛已经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可以俯瞰整个世界。这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境界的追求和探索。

最后两句“孤吟功未到,待借竹房眠”。这两句诗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才华的谦逊态度和追求更高境界的决心。诗人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登临险峻的山峰、欣赏美丽的景色等),但是仍然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仍需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修为。于是,诗人决定暂时借用竹林中的小屋进行休息和养精蓄锐。这既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琐事的淡然处之,同时也表达了他在追求更高境界过程中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