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元宵好,双林宴坐僧。
戒圆三五夜,心耀百千灯。
茅舍门常掩,绳床几谩凭。
世间娱乐事,一念不曾兴。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的答题方法:先读懂所给诗句,分析其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理解其意思,最后分析其艺术效果。
(1)
“何处元宵好”的意思是:哪里的元宵节最好?这是全诗的第一层。诗人在首句点出了自己对元宵佳节的向往之情。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汉族传统节日中最有影响的节日之一。它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合称中国五大传统节日。元宵节亦称灯节,民间盛大的焰火晚会。“元宵节”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也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被称为小正月、上元节、灯节等,是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新年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标志着春节的圆满结束。元宵节自古便有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等习俗,热闹喜庆的氛围弥漫了整个城市。而元宵节又是团圆的象征意义最浓厚的节日。所以,元宵节是人们心目中最理想的节日。诗人在此处表达了自己对元宵节的喜爱之情。“何方”一词用得巧妙,既写出了诗人对元宵佳节的向往,又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感。
(2)
“双林宴坐僧”意思是:双林寺内,僧人宴坐。双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西面的飞来峰下。该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双林寺以古迹众多而著称。历代文人雅士常游于此,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以及石刻摩崖。如南朝宋谢灵运曾在此建草堂;唐代诗人白居易也在此建草堂。唐大诗人李白、杜甫也曾游览过此寺。宋代苏轼、王安石、米芾都曾在此题词作诗。明代大画家、书法家董其昌、书画大师黄宾虹也曾多次游于此,留下多幅作品。清代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驻跸于此。双林寺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诗人通过描述双林寺内的僧人宴坐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
(3)
“戒圆三五夜”意思是:戒圆即指圆月当空,三五即指农历每月初三、初四、初五三天夜晚。“戒圆”指月亮已经圆满。“三五夜”即农历每月初三、初四、初五三个晚上。古人将一个月分为三部分,即初一至初三为上三旬,初四至初六为中三旬,初七及以后为末三旬。“三五夜”指的是农历每月的初三、初四、初五这三天夜晚。“三五”即三十的意思,表示月亮已经圆满。诗人通过对“戒圆三五夜”的描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喜悦之情。
(4)
“心耀百千灯”意思是:心中闪耀着千百盏灯。“心耀”即心中闪烁,形容内心喜悦。“百千灯”指无数盏灯火辉煌的灯笼。这里诗人以“心耀百千灯”来形容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
(5)
“茅舍门常掩”意思是:茅屋的门总是紧闭的。“茅舍”即茅屋,是古代贫苦百姓居住的地方。“门常掩”指茅屋的大门经常关着。诗人通过描述“茅舍门常掩”的情景,表现了自己内心的孤独感。
(6)
“绳床几谩凭”意思是:靠着简陋的床铺。“绳床”是一种用粗麻绳编织而成的床,非常简陋。“几谩凭”指靠着简陋的床,徒然地依靠着。诗人通过描述“绳床几谩凭”,表现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7)
“世间娱乐事”意思是:世间的娱乐事情。诗人通过描述“世间娱乐事”的情景,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8)
“一念不曾兴”意思是:我从来没有心情去参与这些娱乐的事情。“一念”指一瞬间或一会儿,表示时间短暂。“不曾”即没有。“兴”即感兴趣,兴致勃勃。诗人通过描述“一念不曾兴”,表明自己内心对世俗娱乐之事并无兴趣,从而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冷漠。
【赏析】
从题目来看,应为作者在元宵佳节时所作,表达了自己在寂寞中的感慨。首句“何处元宵好”,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颔联“双林宴坐僧”,描绘了寺庙中的僧人宴饮的场面,表现了自己的孤寂。颈联“戒圆三五夜,心耀百千灯”,表现了内心的欢喜。尾联“世间娱乐事,一念不曾兴”抒发了对世俗娱乐的冷漠。整首律诗语言朴实无华却意境高远,给人以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