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泚南干水,北至白石角。
中间所经过,左右恣冲搏。
来当高岸破,去复新田作。
洲碛几渊潭,湾涡或垠堮。
余思二十载,更易见已数。
唯此磐陀矶,愈漱愈坚确。
不然矶阴地,何足化溪壑。
固知制变材,可健不可弱。

【诗句释义】

清泚南干水,北至白石角。南干水,即今泾河,发源于甘肃定西县,流经宁夏、陕西等地,入黄河。清泚南干水,即清河上游的南干水,发源于宁强县,流入泾阳县境。北至白石角,即今陕西省白水县东北的白石村。

中间所经过,左右恣冲搏。中经过,即在清河与渭河之间。左右恣冲搏,即两岸山势险峻,水流冲击,使两岸的泥沙不断沉积。

来当高岸破,去复新田作。高岸破,指河水冲刷河床时露出的河岸。新田作,指河水退下时留下的河道。

洲碛几渊潭,湾涡或垠堮。洲碛几,指洲滩上形成的沼泽地。几,形容词,表示不定的数量。渊潭,指深潭。湾涡或垠堮,指河流转弯处形成的漩涡或沙洲。

余思二十载,更易见已数。二十年,指从清河开始到此地经过的年代。更易见,即经常见到的变化。已数,指经过多次的变化。

唯此磐陀矶,愈漱愈坚确。磐陀矶,指此处的岩石地形。愈漱愈坚确,指这里石头坚硬,水流冲刷后依然稳固。

不然矶阴地,何足化溪壑。不然,表示不是这样的意思。矶阴地,指岩石下面的土地。何足化溪壑,指岩石下面的土地不能成为洪水泛滥的源头。

固知制变材,可健不可弱。固知,表示本来就知道。制变材,指能够适应变化的材料。可健不可弱,指只有强壮的东西才能适应变化的需要。

【译文】

清泚南干水,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县,往北流经陕西省的宁强县和白水县,最后注入黄河。它在这里经过时,两岸山势险峻,水流冲击,使两岸的泥沙不断沉积。河水来到高处时会冲刷出岸边,离开时又会留下新的河道。这里曾经是一片洲滩上的沼泽地,现在变成了深潭和漩涡。这里原来是一块岩石地貌,经过河水冲刷后变得十分坚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岩石下面的土地就不能满足洪水泛滥的需要。原来知道这里是一块适合制作材料的地方,因为它既强壮又结实,不能变得软弱无力。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泾河北部一段河流变迁的描绘。诗中通过对泾河这一段河流的自然景观的描述,展现了泾河下游河流侵蚀和淤积的自然过程。诗的前四句主要写河水对两岸的冲刷作用: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动,带动了泥沙沉积;河水遇到高岸时会将岸壁冲垮;水流退下后留下了河道。这四句话生动地描绘出河水对两岸的冲刷作用。接下来的句子描述了河水对洲滩上的侵蚀作用:由于河水的冲击,洲滩上的泥砂被冲刷出来,形成了沼泽地;由于河水的退去,洲滩上的泥砂被留在了原地,形成了新的河道。这些句子形象地展示了河水对洲滩的侵蚀作用。

最后两句是对整个河流变迁过程的总结: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动,不断地带走泥沙;河水在高岸处将岸壁冲垮;水流退下后留下了河道。这些句子概括了整个河流的变迁过程,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河流自然景观变迁的认识。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示了泾河这一段河流的自然景观及其变迁过程。诗中通过对水流冲刷、侵蚀、退去等自然现象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变迁的观察和思考。同时,诗中通过对比“清”的水和“浊”的土,以及“坚”的石和“柔”的沙等自然现象,进一步强调了只有强壮的东西才能适应变化的需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