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罢天香月半昏,掩扃才了便呼灯。
窗前诵彻渊明赋,却傍禅床听葛藤。
【注释】
宜兴山房:即陶渊明隐居之处。陶渊明是晋宋时期的诗人,曾任彭泽县令,后来辞官归田园居,自号五柳先生。他一生爱自然、爱自由,在山水田园中追求精神解脱,与世无争。他的诗文风格清新淡雅,充满生活情趣,有《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名篇传世。此诗作于作者晚年,寓托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烧罢:烧掉香烛。天香:指檀香。月半昏,月已偏斜,天色将晚。掩扃:关闭门窗。扃,门闩。呼灯:点灯取火。窗前:指室内。渊明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却傍禅床听葛藤:靠在禅床(佛教徒坐禅用的垫子)上,聆听着藤条发出的声响。葛藤:用葛条编制的绳索或带子。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宜兴山房焚香读书时的情景。首句写焚香后天色渐暗,第二句写诗人关好门窗,开始读书,第三句写诗人在室内诵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第四句则写诗人在禅床上静坐,侧耳聆听屋外风吹过树梢发出的沙沙响声。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句“烧罢天香月半昏”,描绘的是夜晚时分,香炉里的檀香已经燃尽,月亮也渐渐西沉,夜色已深。这里用“烧罢”二字表明,这番焚香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平安无事,而“天香”则是檀香,它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香气,让人心旷神怡。然而,当夜深人静之时,这种香气已经无法再继续散发,只能默默消逝在夜色之中。而此时,月亮也已经慢慢西沉,天色逐渐变得暗淡起来。这种寂静而又略带凄凉的夜景,为接下来的诗句奠定了一个基调。
次句“掩扃才了便呼灯”,描绘的是诗人刚刚关上门窗,准备休息一下的时候,突然听到了外面传来的灯火声。原来是一位邻居在夜间点燃灯火,以便驱赶蚊虫、照明行走。这里的“才了”二字表明,诗人刚刚结束了自己的工作或者活动,正准备休息片刻,而“便呼灯”则表明,他听到了邻居的灯火声后,立刻想起了自己的事情。于是,他就赶紧起身去找灯笼,准备再次点燃,以便继续自己的活动。这里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忙碌而又充实的生活状态。
末两句“窗前诵彻渊明赋,却傍禅床听葛藤”,则是诗人在室内诵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同时侧耳倾听着屋外风吹过树梢发出的沙沙响声。这里的“窗前”指的是诗人所处的位置,也就是宜兴山房内的一间房间。而“诵彻”则表明,诗人不仅用心聆听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还将其内容深深地铭记在心中。而“却傍禅床听葛藤”,则是诗人在禅床上静坐,侧耳倾听着屋外风吹过树梢发出的沙沙响声。这里的“却傍禅床”是指诗人在禅床上打坐冥想,而“听葛藤”则是指他在聆听着风吹过树梢发出的沙沙响声。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宜兴山房内焚香、读书、诵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以及在禅床上静坐冥想的场景。同时,诗中的“却傍禅床听葛藤”一句巧妙地运用了谐音字“葛藤”与“葛藤”(葛藤是一种植物的茎)之间的巧妙联系,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