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公山下开轩处,坐听龙吟十里长。
【注释】:
皖公山(在安徽芜湖)
轩:窗。
“龙”:这里指长江。
【译文】:
在皖公山的山脚下,开窗户听长江水声,那声音绵延十里长。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当时诗人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市),任司马之职,与白居易为邻。诗中“坐听”,是诗人坐在窗边静听长江水声。“坐听”,是静态的;而“龙吟”则是动态的,两者结合,动静相宜,形象生动,富有情趣。
皖公山下开轩处,坐听龙吟十里长。
【注释】:
皖公山(在安徽芜湖)
轩:窗。
“龙”:这里指长江。
【译文】:
在皖公山的山脚下,开窗户听长江水声,那声音绵延十里长。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当时诗人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市),任司马之职,与白居易为邻。诗中“坐听”,是诗人坐在窗边静听长江水声。“坐听”,是静态的;而“龙吟”则是动态的,两者结合,动静相宜,形象生动,富有情趣。
恐负新堂名出自《题招提院静照堂》,恐负新堂名的作者是:李常。 恐负新堂名是宋代诗人李常的作品,风格是:诗。 恐负新堂名的释义是:恐负新堂名:担心辜负了新建的静照堂的美名。 恐负新堂名是宋代诗人李常的作品,风格是:诗。 恐负新堂名的拼音读音是:kǒng fù xīn táng míng。 恐负新堂名是《题招提院静照堂》的第20句。 恐负新堂名的上半句是: 岁阑去勿缓。 恐负新堂名的全句是
岁阑去勿缓出自《题招提院静照堂》,岁阑去勿缓的作者是:李常。 岁阑去勿缓是宋代诗人李常的作品,风格是:诗。 岁阑去勿缓的释义是:岁阑去勿缓:岁末将至,不要拖延。意为提醒人们珍惜时间,不要让时光虚度。 岁阑去勿缓是宋代诗人李常的作品,风格是:诗。 岁阑去勿缓的拼音读音是:suì lán qù wù huǎn。 岁阑去勿缓是《题招提院静照堂》的第19句。 岁阑去勿缓的上半句是:风急帆更轻。
风急帆更轻出自《题招提院静照堂》,风急帆更轻的作者是:李常。 风急帆更轻是宋代诗人李常的作品,风格是:诗。 风急帆更轻的释义是:风急帆更轻:风势猛烈,帆却显得更加轻盈。这里形容的是一种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从容不迫的意境。 风急帆更轻是宋代诗人李常的作品,风格是:诗。 风急帆更轻的拼音读音是:fēng jí fān gèng qīng。 风急帆更轻是《题招提院静照堂》的第18句。 风急帆更轻的上半句是
胡为挠山水出自《题招提院静照堂》,胡为挠山水的作者是:李常。 胡为挠山水是宋代诗人李常的作品,风格是:诗。 胡为挠山水的释义是:胡为挠山水:为何搅动山水之景。这里的“挠”字,有搅动、扰乱之意,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自然景观宁静被破坏的遗憾或不解。 胡为挠山水是宋代诗人李常的作品,风格是:诗。 胡为挠山水的拼音读音是:hú wèi náo shān shuǐ。
自照中乃明出自《题招提院静照堂》,自照中乃明的作者是:李常。 自照中乃明是宋代诗人李常的作品,风格是:诗。 自照中乃明的释义是:自照中乃明:自我反省中才能明白。 自照中乃明是宋代诗人李常的作品,风格是:诗。 自照中乃明的拼音读音是:zì zhào zhōng nǎi míng。 自照中乃明是《题招提院静照堂》的第16句。 自照中乃明的上半句是: 惟静制众动。 自照中乃明的下半句是: 胡为挠山水。
惟静制众动出自《题招提院静照堂》,惟静制众动的作者是:李常。 惟静制众动是宋代诗人李常的作品,风格是:诗。 惟静制众动的释义是:以静制动 惟静制众动是宋代诗人李常的作品,风格是:诗。 惟静制众动的拼音读音是:wéi jìng zhì zhòng dòng。 惟静制众动是《题招提院静照堂》的第15句。 惟静制众动的上半句是:奔走亦有营。 惟静制众动的下半句是:自照中乃明。 惟静制众动的全句是
奔走亦有营出自《题招提院静照堂》,奔走亦有营的作者是:李常。 奔走亦有营是宋代诗人李常的作品,风格是:诗。 奔走亦有营的释义是:奔走亦有营:指忙碌奔波也有其目的和意义。 奔走亦有营是宋代诗人李常的作品,风格是:诗。 奔走亦有营的拼音读音是:bēn zǒu yì yǒu yíng。 奔走亦有营是《题招提院静照堂》的第14句。 奔走亦有营的上半句是: 谁云方外士。 奔走亦有营的下半句是: 惟静制众动
谁云方外士出自《题招提院静照堂》,谁云方外士的作者是:李常。 谁云方外士是宋代诗人李常的作品,风格是:诗。 谁云方外士的释义是:谁云方外士:意指谁说隐居之人就一定超脱尘世。 谁云方外士是宋代诗人李常的作品,风格是:诗。 谁云方外士的拼音读音是:shuí yún fāng wài shì。 谁云方外士是《题招提院静照堂》的第13句。 谁云方外士的上半句是:日出车马声。 谁云方外士的下半句是
日出车马声出自《题招提院静照堂》,日出车马声的作者是:李常。 日出车马声是宋代诗人李常的作品,风格是:诗。 日出车马声的释义是:日出车马声,意指清晨太阳升起时,道路上车马喧嚣的声音。 日出车马声是宋代诗人李常的作品,风格是:诗。 日出车马声的拼音读音是:rì chū chē mǎ shēng。 日出车马声是《题招提院静照堂》的第12句。 日出车马声的上半句是: 都城竞名利。 日出车马声的下半句是
都城竞名利出自《题招提院静照堂》,都城竞名利的作者是:李常。 都城竞名利是宋代诗人李常的作品,风格是:诗。 都城竞名利的释义是:都城竞名利:都城中的人们争相追逐名利。 都城竞名利是宋代诗人李常的作品,风格是:诗。 都城竞名利的拼音读音是:dōu chéng jìng míng lì。 都城竞名利是《题招提院静照堂》的第11句。 都城竞名利的上半句是:聊为一堂荣。 都城竞名利的下半句是:日出车马声
【注解】当年:指过去。殿:宫殿,这里泛指朝廷。柱:柱子,这里指台阶、台阶上的名字碑。题名:题字留名。 【赏析】诗人追忆往事,感慨颇深,但因时间太久,难以寻觅当年的踪迹和名字。 此诗首句“当年”二字是全诗的引子,为下文的描写铺垫了时空背景。“殿”字,指的是皇帝的正座所在之处;“柱”字,是指台阶上的柱子,上面刻有皇帝的名字。当年,皇帝坐在宝座上,台阶上的柱子上刻着他的名字,这就是“其十”。
注释:青山如同仁者般宁静,清风犹如圣人般的清静。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诗人以“仁者”和“圣之清”来形容山和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宁静、清幽的自然画卷,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译文 夜晚如何,北斗星斗欲落,年岁将尽天无晴。 注释 其:代词,指前文的“夜” 斗:北斗星 欲:将要 云莫矣:天没有亮的时候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时间流逝的诗。诗人用北斗星的下落比喻时间的流逝,感叹岁月无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和对年华老去的无奈
【解析】 此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船中远望宣城的景色,抒写离别的惆怅之情。诗中“离宣城”是题目,也是全诗的抒情中心。首句“登舟际”,即登上船来时,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句“江城欲暮时”,写傍晚时分,诗人站在船上极目远眺。第三句“恨长山自远,心速棹归迟”,写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和对归途之遥、归途之难的感叹。第四句“村市明鱼火”,写诗人看到渔家灯火通明,想到家乡渔火的温暖。第五句“严城起鼓鼙”
注释:秋日游玩青山,去拜访太白的墓。太白即李白,字太白,唐朝著名诗人。潦倒忘衰日,风流袭垫巾。未能分朽骨,还此挹馀尘。吊古无千载,伤心为一颦。依稀如到眼,气类信吾人。 赏析:这是一首七绝诗,写在游览了李白墓之后的感受和体会。首句“潦倒忘衰日”点明题意,说自己虽然潦倒,但忘记年岁已经衰老。次句是说自己的风度、风采像李白一样,飘逸不羁;第三句是说不能分辨自己和李白的腐朽之骨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在秋日游青山访太白墓时的感慨之作。诗中,诗人以“淹时苦炎暑”,表达了当时酷热难耐的炎热天气,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心中对凉快环境的渴望。接着,“此日遇初秋”则表明此时正值秋季,天气开始转凉。 “旧籍存千亩,彝伦咏九畴”两句展现了诗人在太白墓前,回忆起古代圣贤的教诲和品德,感叹古人留下的宝贵遗产。而“但能寻旷荡,何必事深幽”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