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海,冥冥湿天际。
百川趋东南,奔腾卷厚地。
自从开辟来,溶渟不可计。
浩浩无增亏,周流在一气。
怒风驾高浪,雪山寒赑屃。
飞火掣电光,神怪时出戏。
却疑蓬莱峰,只是鲛人髻。
会当见清浅,乘月弄兰枻。
去问蟠桃花,结根几千岁。

诗句输出:

登高丘望远海,冥冥湿天际。

翻译:

登上高丘,向大海遥望,天边的云气湿润了整个天际。

注释:

登高丘,望远海 - 登上高处,向远方的海洋眺望。冥冥湿天际 - 云气弥漫在天际,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站在高丘上远眺大海的场景,引发了对历史传说和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诗人运用象征手法,以“六鳌骨已霜”和“三山流安在”等自然景象,隐喻着古代传说中蓬莱仙山的虚无缥缈,以及秦始皇、汉武帝求仙的徒劳无获。同时,诗人以骊山茂陵化为灰烬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无常的感慨。整体上,这首诗展现了李白豪放洒脱的个性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深沉感慨。

译文输出:
百川趋东南,奔腾卷厚地。
翻译:
百条河流争先恐后地流向东方,它们的力量强大到足以席卷大地。
注释:
百川趋东南 - 指许多河流从西北方向南方汇聚。奔卷厚地 - 形容河流的力量巨大,能够带动厚重的土地。
赏析:
此句描绘了河流的力量之大,可以席卷整个大地。这种强烈的动态感与诗人登高望远时的心情相呼应,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界力量的敬畏和赞美。

译文输出:
自开辟来,溶渟不可计。
翻译:
自从天地形成以来,它就像水一样无法计算。
注释:
自开辟来 - 指天地形成之初。溶渟不可计 - 形容天地间的水分浩瀚无边。
赏析:
这句诗通过对“水”的比喻,强调了天地之广阔、历史的久远和宇宙的无限。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情。

译文输出:
浩浩无增亏,周流在一气。
翻译:
浩浩荡荡,永不增减,它像一条巨大的气带,贯穿天地万物。
注释:
浩浩无增亏 - 形容事物广阔无垠,永无止境。周流在一气 - 指万物都围绕着这条大气带流动。
赏析:
此句进一步突出了天地间大气的运动,以及这种运动对于万物的重要性。它象征着一种永恒、循环的宇宙观。

译文输出:
怒风驾高浪,雪山寒赑屃。
翻译:
狂风呼啸,巨浪翻滚,雪山显得更加寒冷且威严。
注释:
怒风驾高浪 - 形容狂风猛烈,海浪汹涌。雪山寒赑屃 - 指雪山在狂风暴雨中更显得冷峻。赑屃 - 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常被用来形容威武的山岳。
赏析: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观,以及大自然在风雨中的雄壮气势。这里的雪山形象,不仅展示了其壮观的景象,还传达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译文输出:
飞火掣电光,神怪时出戏。
翻译:
闪电划破夜空,火花四溅,有时还能看到奇异的神仙表演。
注释:
飞火掣电光 - 描述电闪雷鸣时的壮观景象。神怪时出戏 - 指天空中有时会出现神秘的神仙角色。
赏析:
此句继续描绘夜晚雷电交加的自然景观,以及在这种环境下可能出现的神奇现象。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也加深了读者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之情。

译文输出:却疑蓬莱峰,只是鲛人髻。
翻译:
我怀疑那传说中的蓬莱仙境,其实只是鲛人梳妆用的发髻。
注释:
蓬莱峰 - 传说中的神仙居住之地。鲛人髻 - 鲛人是一种神话中的生物,他们的发髻被认为是他们的象征。
赏析:
诗人在此表达了对神话传说的质疑,认为那些美丽的仙境不过是人们幻想的产物。这种思想既显示了诗人对现实的认识,也反映了他对超脱世俗追求的向往。

译文输出:会当见清浅,乘月弄兰枻。
翻译:
将来我会找到清澈的水面,乘着月光去玩弄那兰花般的小筏子。
注释:
会当见清浅 - 表示未来某一天将会实现的愿望。乘月弄兰枻 - 指在月光下玩弄兰花形状的小筏子。
赏析: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他期待有一天能够摆脱现实的束缚,去追寻那份宁静与美好。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