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王不患无功业,贼乱常忧在岁寒。
能缓阿瞒移鼎手,长鋋此日愧渔竿。

【注释】

兴王:指汉高祖刘邦。

阿瞒:指曹操,曹魏的奠基人。

移鼎手:指夺取天下的大权。

长鋋(xiān):用长柄的矛或枪。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公元758年)所作。诗中通过咏史抒怀,表现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首句“兴王不患无功业”,诗人以刘邦自比,说只要自己有才能,不怕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贼乱常忧在岁寒”二句,诗人又由眼前时局而想到历史往事。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当时中原一带大姓宗室,如袁绍、刘表等人,都拥有相当的实力和兵众,他们各自为政,拥兵自雄,互相攻击。刘备、孙权乘机起兵,消灭了这些势力,统一了中国,建立了蜀吴两个政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后来由于政治腐败,国力衰败,终于被魏国灭亡。诗人认为这样的结局正是“贼乱”的结果,所以“常忧”。然而诗人并没有因历史上“无义战”而悲观失望,反而以“岁寒”作喻,表示自己要像松柏那样经得起风霜考验:“贼乱常忧在岁寒”。这一句表明了杜甫的政治立场和人生观。

第二句“能缓阿瞒移鼎手”,意思是说,只要有自己的力量,就有能力制止曹操篡汉的行为。“阿瞒”是作者对曹操的讽刺性称谓。三国时,曹操挟天子(皇帝)以令诸侯,他野心勃勃,想要篡汉夺位,建立魏朝。“移鼎手”比喻掌握最高权力的人,这里暗指曹操。杜甫在这里赞扬那些有志于恢复中原、推翻暴政的英雄人物:“长鋋此日愧渔竿”。

全诗表达了杜甫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情怀,反映了他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