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藜无事历危坡,一片清寒镜面磨。
极目尽时知水阔,置身高处见秋多。
此时不著登山屐,到处还成测海螺。
遥想高人闲物外,故应不与世同波。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通晓全诗,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把握诗句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鉴赏。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抓住关键词进行赏析,最后表达自己的观点。

“杖藜无事历危坡”,意思是拄着拐杖在没有什么事情的时候去登高。“历”指经历,走过,“危坡”是指险峻的山坡。句意是:拄着手杖在闲暇无事的时候走遍那险峻的山坡。“一片清寒镜面磨”,“一片清寒”形容天气很凉爽,“镜面磨”比喻天空如镜子一样明净明亮。这句大意是:一片清凉的天气就像镜子一样明亮光滑。“极目尽时知水阔”,“极目”意为把视线放得远一些,“尽时”意为看到尽头。这句大意是:极目远眺时,知道江水宽广。

“置身高处见秋多”,“置身高处”指登上高处,“见秋多”指看到秋天景色更美了。这句大意是:身处高处,见到的秋天景致更加美丽。“此时不著登山屐”,“著”即穿着,此处为动词,表示穿的意思,“登山屐”是登山用的鞋。这句大意是:此时不穿登山鞋也可以攀登高山。“到处还成测海螺”,“测海螺”即用测声来辨别方位的方法。这句大意是:四处行走还可以用测声辨向的方法辨别方向。“遥想高人闲物外”,“高人”泛指有才之人,这里的“闲”字与前面的“不著登山屐”呼应,表明诗人虽然身居山中,但心已超俗。

“故应不与世同波”,“世波”指世间的浮沉。这句大意是:因此不应该与世人一样随波逐流。

【答案】

译文:

拄着拐杖在闲暇无事时走遍那险峻的山坡,一片清凉的天气就如明净的镜子一般光滑。我极目远眺时,知道江水宽广;我置身高处,见到的秋天景色更加美丽;我此时不用穿登山鞋也可以攀登高山;我四处行走还可以用测声辨向的方法辨别方向;遥想那些超脱世俗的高人,悠闲地生活在物质之外;所以不应该与世人一样随波逐流。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山林隐居生活的七言律诗。诗人借登山之兴,抒胸中之志,寄意于山水之中,表达了他向往自然、追求自由、不慕富贵的高洁情操和隐逸生活的愿望。

第一联“杖藜无事历危坡,一片清寒镜面磨”以登山作比,写诗人在闲适无事的时候,拄着拐杖在险峻的山路上漫步,一路走来,只见眼前一片清寒景象,仿佛一面明净如镜的湖水,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这一句通过诗人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宁静祥和的自然画卷,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

第二联“极目尽时知水阔,置身高处见秋多”紧承上联,进一步展开描写。诗人将视线放得更远些,只见江水浩渺无际,仿佛无边无涯。而当他站在高处俯瞰四周时,则发现秋天的景色更加美丽,令人心旷神怡。这两句通过对远景与近景的对比描绘,既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观,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情。

第三联“此时不著登山屐,到处还成测海螺”紧接上联,进一步展开想象。诗人认为,即使不穿登山鞋也可以攀登高山,而且走到哪里都可以用测声辨向的方法辨别方向。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敏锐观察力,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山林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第四联“遥想高人闲物外,故应不与世同波”收束全诗。诗人遥想那些超脱世俗的高人,他们悠然自得地生活于物外,不受世俗纷扰的影响。因此,他应该不与世人一同随波逐流,保持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隐逸人生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传达了他内心对于自由、独立、超脱的人生境界的向往之情。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隐逸情怀和对自由、独立、超脱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