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城下盟,杀气横九有。
脱身敌中来,亲戚惊老丑。
抗言半渡击,失计推祸首。
谁能返秦璧,争欲仇鲁酒。
着鞭空浪忙,好语得鸡口。
【注释】
- 城下盟:指和敌人签订的投降条约。
- 九有:泛指全天下,这里指整个中国。
- 抗言:据《左传》载,鲁文公元年春,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杀子家,三家同盟。季氏灭掉郈国,孟孙氏灭掉费邑,叔孙氏灭掉成邑,都逃奔鲁国。于是鲁人追讨其罪,杀死他们。后来季孙氏逃到齐国,叔孙氏逃到宋国。季孙氏的儿子子家在城外迎接鲁昭公,昭公说:“我不敢忘恩。”子家对昭公说:“您忘记了季氏的恩惠吗?当年三家联盟的时候,您是盟主,季氏把费邑送给您,您就接受了;孟孙氏把郈邑送给您,您也接受了;叔孙氏把成邑送给您,您还是接受了。所以您才能称霸诸侯,现在您却忘了季氏的仇恨,反而和他一起逃亡了。”
- “亲戚”三句:意思是说,当三家联盟的时候,他们是亲族;而如今他们背叛了盟约,连累到了自己的亲戚,使他们惊怪自己丑恶无能。这是用“亲戚”来比喻那些和自己关系密切的人。
- 抗言:据《左传》载,鲁昭公三年,季平子与孟孙、叔孙争权,昭公被拘禁。孟孙派人向孔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他:“只有像季孙这样,不得罪众兄弟,而能保持地位的人,才是真正懂得政治的人。”
- 半渡击:据《左传》载,鲁昭公二年,季孙氏杀了大夫阳虎,孟孙、叔孙逃奔晋国。阳虎说:“鲁国的执政者都是些小人,不能和他们共同执掌政权。”
- 秦璧:《史记·苏秦列传》:“苏子谓张仪曰:‘以秦之强而好张仪之辩,则必举仪以合秦。’仪既相秦,秦称王。欲复之齐谋,仪又恶齐相公孙衍。故决计散六国之从,使苏秦制衡于间。”后因以“返秦璧”喻归还失地或重归故土。
- 仇鲁酒:据《史记·苏秦列传》,张仪游说秦国时,曾经对秦王说:“臣闻越王勾践好勇,故破吴入郢,栖于会稽之上,积三年而食,率其群臣属镂衣以朝,过余杭数千里。今臣之君,尊于越王,而重于群臣,愿赐贵臣酒一钟,外加二钟,以娱左右。”秦王说:“寡人窃闻之,夫越王之为人也,身长而耳长,目大而足高也。请献良觞。”于是秦王献杯,张仪捧杯而进献于秦王前,并祝道:“大王饮此酒,士卒不战自胜矣!”
- 着鞭:指赶路。
- 鸡口:指小鸡的嘴巴。《庄子·逍遥游》:“吾将养吾浩然之气,上至造物者,消摇乎太清之中。”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共八句,内容上可分为三层意思:
第一层(前三句):写诗人和张仲宗送柯田山人归隐。“往年城下盟”以下四句,回忆过去双方曾订立过一个盟约,但最后却因为彼此互相猜疑,终于导致了内讧的结果。
第二层(第四五六句):写这次送别的原因。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当初我们三人在一起时,彼此之间亲密无间,可是现在我们却要你离开家乡了。我们虽然已经离开了家乡,可是你千万不要忘记我们对你的恩情啊!
第三层(最后两句):写这次送别的结果。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这次我们虽然送了你回去,可是你千万不要把我们当作仇人来看待啊!我们虽然是你的恩人,但你也不要怨恨我们。
这首诗在形式上很讲究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特别是最后两句的结尾词“仇”和“竞”,更是运用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