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虚亭坐片时,旋寻古迹上岩梯。
石含秋色苔痕老,洞接云天树影低。
樵客出林惊虎啸,道人临水听猿啼。
吟边欲记阳明事,恐动山灵不敢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型,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评价诗歌的主旨,评价诗人的观点倾向。解答此题要结合诗句的内容、注释以及写作背景等来分析。
“游阳明洞天”,点明游历之地,交代了此行游历的景点;“每个虚亭坐片时,旋寻古迹上岩梯。”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顺序:首先游览各个亭子,然后登上山岩。“每个虚亭”即每个亭子,表明作者游览的范围很广。“虚亭”即空亭,这里指亭子的名堂或别称,也泛指一般的亭子,是游历者休憩的地方。“坐片时”即停留片刻,说明作者游览的时间不是很长。“旋寻古迹上岩梯”,即接着去探寻古迹,并登高而上。“岩梯”即山路上的台阶。“岩”指山岩,“梯”指山路。“岩梯”指山路,暗示着作者所游览之地点地势险峻。“石含秋色苔痕老”,写景中蕴含哲理。“石”,指岩石,“秋色”暗指秋光;“苔痕”,是说岩石上长满了苔藓的痕迹;“老”,是岁月的痕迹。“洞接云天树影低”,写景中蕴含哲理。“洞”,指洞口;“云天”,指云和天相接的地方;“树影”,指树木的影子;“低”,指树木的枝叶低垂。“樵客出林惊虎啸”,“樵客”,打柴的人;“出林”,是指进入树林;“惊”,指被惊吓;“虎啸”,即虎吼叫。“道人临水听猿啼”,“道人”,道士;“临水”,指站在水流旁;“听”,指聆听;“猿啼”,指猴子叫声。“吟边欲记阳明事,恐动山灵不敢题。”写情中蕴含哲理。“吟边”,指吟咏之时;“阳明”,指阳明洞,是作者游览的地方之一;“恐动山灵不敢题”,意思是害怕惊动了山林中的鬼神而不敢题诗。从全诗的意境和情感看,这首诗是一首写景诗,但其中蕴含着许多哲理,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感悟和思考,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领悟和体悟。
【答案】
游阳明洞天
每个虚亭坐片时,旋寻古迹上岩梯。
石含秋色苔痕老,洞接云天树影低。
樵客出林惊虎啸,道人临水听猿啼。
吟边欲记阳明事,恐动山灵不敢题。
译文:
每个亭子都停留片刻,随即去探寻古迹上山岩的台阶。
石头上覆盖着秋天的颜色,苔藓痕迹显露出来,已经显得苍老;洞口与天空相连,树枝的影子低垂。
打柴人进入树林时惊动了老虎的怒吼,道士站在水中倾听着猴子的啼叫。
我打算在吟诵之时记录关于阳明的故事,恐怕惊动了山林中的鬼神而不敢题诗。
赏析:
这是一首游访阳明洞天的纪游诗。首句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顺序,第二句则进一步交代了游览的范围,第三四句写景中蕴含哲理,第五六句写情中蕴含哲理,最后两句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