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洒桐庐郡,公馀午睡浓。
人生安乐处,谁复问千钟。
萧洒桐庐郡,公馀午睡浓。
人生安乐处,谁复问千钟。
此诗描绘的是范仲淹在桐庐郡的日常生活。他远离了朝堂上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逐渐接近山明水秀的睦州之地,心境也随之豁然。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萧洒”形容诗人心情舒畅,自由自在,不受任何拘束。这里的“公馀”指的是公务之余,诗人利用公余之暇来休息放松,享受生活的乐趣。“午睡浓”描绘了诗人午休时的状态,浓表示睡得深沉,说明诗人非常需要这样的休息时间来恢复精力。这四句诗通过描绘诗人的生活状态来表现他对这种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接下来是第二句:“人生安乐处,谁复问千钟。”这里的“安乐处”指的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即追求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范仲淹认为,只有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生的快乐。而“谁复问千钟”则表达了诗人对物质财富的看法,他认为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最后两句诗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观点:“人生安乐处,谁复问千钟。”“安乐处”再次出现,与前文的“人生安乐处”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诗人通过对比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而不是过分追求物质财富。
范仲淹的《萧洒桐庐郡十绝》不仅是一首描写个人生活的诗歌,更是一种对于人生哲理的探讨。他通过描绘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表达了对于心灵自由的向往和对于物质财富的看法,这些都是值得后人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