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吕为时耦,夷齐得圣清。
精忠贯日月,至行格神明。
微物沾仁泽,穷荒服德名。
须知千载后,瞻仰重嵩衡。
【注释】司马温公挽词五首:是苏轼为北宋名臣、文学家司马光所写的挽歌,共五首。
伊吕(yīlǔ):古代两个著名辅政大臣的名字,这里指司马光。
时耦(hòu):辅佐帝王的贤臣良将。
夷齐(yíqí):商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因不与纣王同流合污而被兄弟放逐。
精忠:忠心耿耿。
至行:高尚的品德。
微物:卑微的人或事物。
穷荒:边远荒凉的地方。
嵩(sōng)衡(héng):山名,在今河南登封县西北。《诗·小雅·天保》:“嵩高维岳,峻极于天。”毛传:“嵩, 高山也。”后以“嵩高”比喻崇高。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友人司马光的挽词,作者对这位一生勤勉、廉洁奉公的好友深表怀念。此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风格沉郁,堪称千古绝唱。
“伊吕为时耦”,开篇点明挽辞的主题。伊尹和吕尚都是辅助君主的贤臣良相,他们忠诚于国家,为君主分忧解难,使国家繁荣昌盛。作者在这里用“时耦”二字赞美司马光辅佐君王,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夷齐得圣清”,接着作者又提到商末年的两位贤人伯夷和叔齐。他们为了维护正义,不与腐败的周王朝同流合污,宁愿饿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最终得到了圣明的周文王的赞赏。作者在这里以伯夷、叔齐自比,表达了自己对司马光高尚品德的赞扬。
“精忠贯日月,至行格神明”,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司马光忠诚于国家的精神品质。作者认为,司马光的忠诚之心能够穿透日月,他的高尚行为能够感化神灵。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司马光精神品质的高度评价。
“微物沾仁泽,穷荒服德名”,这两句则描绘了司马光在边远地区的崇高声望。作者认为,即使是微小的事物都沐浴在司马光的仁泽之下,而司马光在边远荒凉之地树立的崇高声望也将永远流传下去。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司马光恩泽普被、德名远扬的赞美之情。
“须知千载后,瞻仰重嵩衡”。最后一句则是对司马光的祝愿。作者希望人们在千年之后还能记得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并在他的身后瞻仰他留下的功绩。
全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既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又展现了诗人对朋友品德的高度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