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策纷纷是,谁能志大猷。
觕衣与粝饭,长夏及清秋。
辩论轻三耳,斋明见两眸。
圣门多要妙,文艺不须游。

【解析】

这是一首咏人兼自抒怀抱之词。诗人通过“杖策纷纷是,谁能志大猷”二句的描写,表达了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之情。而接下来两句则以“觕衣与粝饭,长夏及清秋”形象地表现了这种心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身着粗布衣服,吃着糙米饭,度过长夏和清秋。这里既写出了贫士的生活艰苦,也写出了他的不慕荣华富贵之心。接着,“辩论轻三耳,斋明见两眸”两句则描绘了他潜心读书,刻苦钻研的精神。这里的“三耳”、“两眸”是说其专心致志于学问,而“辩论”则是对所学知识的探讨。最后两句,“圣门多要妙,文艺不须游”,则是在抒发自己怀才不用之慨。意思是圣人门下有诸多高深莫测的技艺,我虽欲学习,却因未被重用而不得施展才华。

【答案】

译文:

手持拐杖,满头白发,谁人能实现远大的志向?

穿着粗布衣物,吃着粗劣饭菜,度过炎热的长夏又迎来萧瑟的秋风。

辩论时只听得三言两语,斋戒之时只见两眸明亮。

圣门之中有很多高深莫测的技艺,而我虽欲学习,却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赏析:

此词作于元代至顺二年(公元1330年)。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曾历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职。后因得罪权贵,弃官归隐。这首《和洪秀才八首·其一》是作者晚年隐居时所作的一首咏叹怀才不遇的词。

上片起二句,先写自己虽然身怀才华但仕途不顺的现状。作者早年参加科举,屡试不中,后虽得到朝廷任用,却又因直言进谏被贬谪。因此作者一生未能有所建树,始终处于困窘之中。

“觕衣”一句,是说他尽管生活贫困,却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长夏”一句,则是写他对夏日长日的无奈。“长夏”指夏季,此时天长日久,暑气逼人;“清秋”指秋季,此时天气转凉,但人们仍穿着薄衣。两句合起来,既写了季节的变化,又暗喻了作者生活的艰辛。

下片开始,“辩论”一句是说作者虽然学识渊博,却无法得到施展的机会。“斋明见两眸”一句是说作者虽然勤学苦读,但却只能看到自己的双眼。这里既表现出作者的谦虚,也反映出他的无奈。

结拍两句,“圣门”一句是说孔子的门徒中有太多高深莫测的技艺,但作者却无法得到重用。“文艺”一句是说虽然作者擅长文艺创作,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两句既表现了作者的失落情绪,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整首词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作者以自身的经历和感受为题材,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同时,也体现了张养浩作为一位文人的崇高品格和高尚情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