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径半攲倾,山头路始平。
步因花树息,吟忘寺僧迎。
一面门无水,东隅路入京。
青峰三十六,霜晓见分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内容如下:
石径半欹倾,山头路始平。
步因花树息,吟忘寺僧迎。
一面门无水,东隅路入京。
青峰三十六,霜晓见分明。
注释: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登歙山寺的景象,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自然美和人的情感的交融。
- 第一句“石径半欹倾”描写了山路两旁的石头由于风化等原因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给人以荒凉之感。
- “山头路始平”则表达了随着攀登的高度逐渐升高,山路开始变得平坦。这种从崎岖到平坦的变化,既体现了自然的规律性,也反映了登山者的心情变化。
- “步因花树息”暗示了登山过程中,花香与鸟鸣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第四句“吟忘寺僧迎”则揭示了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忘却了俗世的纷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 第五句“一面门无水”,意味着寺庙的大门前没有河流或湖泊,给人一种空旷、寂寥的感觉。
- 第六句“东隅路入京”则是指从寺庙向东望去,可以看到通往京城的道路。这句话既表现了地理位置的特点,也暗示了诗人对于未来命运的关注。
- 最后两句“青峰三十六,霜晓见分明”描绘了早晨霜降后,山峰变得更加清晰可见的景象。这里不仅强调了时间(清晨)和景色(青峰)的美,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歙山寺周围环境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美。诗人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观,并通过丰富的情感表达,传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意境,既有山水之美,又有人文之思,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