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船摇兀当乘槎,得与僧俱似出家。
数幅征帆抛草渡,一团幽梦绕梅花。
风传山县残更漏,潮练霜江淡月华。
所恨钓台眠里过,矶边不及理渔车。

【注】夜船摇兀:夜晚,船儿摇摆不定。当乘槎:正当乘着小木筏过海。

僧:僧人。似出家:像出家一样。

征帆:远行之帆。抛草渡:被风吹到岸边的草上。幽梦:幽静的梦。梅:梅花。

残更漏:旧时计时器,一夜分为十刻。潮练霜江:潮水冲刷着江面,使江水白得像霜一样。淡月华:月亮的光辉很微弱。

钓台眠里过:在睡梦里从钓鱼台上经过。矶边不及理渔车:在矶边的船上来不及整理渔网。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春。当时诗人正在江西铅山任职。

首句“夜船摇兀当乘槎”,起势不凡,以“船”字领起全诗。“夜船”,点明时间是在夜间;“摇兀”,则写出船儿摇曳不定的状态。“当乘槎”,说明诗人正乘着小木筏过海。“得与僧俱似出家”,写自己与僧人一同乘船过海的情景。“得与”,得到、有幸的意思;“僧”,即僧人;“俱似出家”,则写出船儿和僧人一样,要出家做和尚了。这两句是写诗人乘船过海的情景,同时暗含着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和无奈心情。

颔联“数幅征帆抛草渡,一团幽梦绕梅枝”。这两句描写了诗人乘船过海后的所见所闻。“征帆”,即远行的帆船;“抛”,是飘落的意思;“草渡”,指沙滩上的渡口。诗人乘坐小船,在海上漂泊,最终到达了富阳境内,这里已经是一片茫茫大海了,所以用“草渡”来形容其荒凉。“一团幽梦绕梅枝”,诗人在海上漂泊,心绪难平,于是想起了故乡的梅花。“一团幽梦”,形容诗人心中所想之事如同一团幽梦一般;“梅枝”,即梅花枝条,此处用来象征诗人心中的那份美好愿望。诗人在海上漂泊,思念家乡,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颈联“风传山县残更漏,潮练霜江淡月华”。此二句描写了诗人乘船过海后的所见所闻。“风传”,意为声音随风传开;“山县残更漏”,意思是风声将山上寺庙内报时的更鼓声传播到了海上;“潮练”是指海水冲刷着江面,使江水白得像霜一样;“淡月华”,形容月光如淡淡的雾气一般。诗人在海上漂泊,听到了山上寺庙内报时的更鼓声,同时也看到了月光如霜般的美丽景色。这些景象给诗人带来了无尽的思绪,使他不禁想起了故乡的美丽景色和亲人的陪伴。

尾联“所恨钓台眠里过,矶边不及理渔车”。这两句描写了诗人乘船过海后的所思所感。“钓台”,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名叫姜太公的人所居住的地方;“矶边不及理渔车”,意思是说在睡觉的时候梦见自己正在钓鱼台上钓鱼,但却因为时间不够而没有来得及整理好渔网。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对于时间的流逝以及无法实现梦想的无奈和遗憾。诗人在海上漂泊,经历了许多事情,也见证了许多美景,但总是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种无奈的心情让他深感遗憾和惋惜。

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乘船过海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无助和无奈。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无法实现梦想的无奈。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