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归联侍从荣,未应江海叹飘零。
禽鱼不与钧天观,想见群龙舞洞庭。
【注释】
次韵 :应和别人的诗。
苏公:指苏轼,曾担任侍从中书令。
两苏:苏轼兄弟俩。
讲筵:皇帝的讲学之处。
唱和:诗歌的互相酬答。
联:同“连”,连接的意思。
荣:尊贵。
江海:泛指江湖之间。
飘零:漂泊不定。
禽鱼:指朝廷中的官员。
钧天:天上,这里比喻朝廷。
群龙:指朝中大臣。
洞庭:湖名,今属湖南省。
【赏析】
此诗是苏轼对友人在京城讲学所作的一首和诗。
首句“白发归联侍从荣”,诗人说自己年老体衰,头发已白,却还像年轻时候那样,经常跟随皇上出外巡游。他自视甚高,认为这很荣耀。“未应江海叹飘零”,意思是说,自己并不因年事已高而感叹自己的漂泊无依。“未应”二字,表明了他对自己仍能随驾巡游的自信。“江海”一词,既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态,也表现出他那种豁达大度的精神境界,同时也暗含着对仕途坎坷的感慨。“未应”二字,表明了他对自己仍能随驾巡游的自信,同时也流露出他对仕途坎坷的感慨。这种感慨,不仅体现在对“江海”一词的运用上,而且也表现在他的整首和诗里,其中充满了对国家前途和自身的忧虑。
第二句“禽鱼不与钧天观”,是说朝廷里的那些大臣们,虽然地位尊贵,但都只是一些飞禽走兽罢了,他们并不能和天子一起观看那宏伟壮丽的“钧天”。这里的“禽鱼”,是指那些身居要职的大臣,他们的才能和品德,就像鸟儿和鱼儿一样,只能在天空或水中自在地飞翔和游动,而不能进入那高高在上的“钧天”。“不与”二字,则更显出这些禽鱼的卑下。“欲见”二字,则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大臣们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像凤凰那样,飞到天子身边来。“群龙”一词,是借用《周易》中的意象,象征着朝廷中的大臣们。“舞洞庭”三字,则形象地描绘出了一个热闹非凡、欢声笑语的场景,使整个场景变得生动起来。这一景象让人联想到了《楚辞·九歌·湘君》中的一句:“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采集了香草在水边洗涤,摘取了荷花在树林深处采摘。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句话中的意象,将“群龙”比作“芙蓉”,“洞庭”比作“木末”,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这首诗是苏轼对友人在京城讲学所作的一首和诗。全诗语言平易,风格豪迈,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