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来木兰寺,遗迹今未灭。
僧钟嘲饭后,语出饥客舌。
今公食方丈,玉茗摅噫噎。
当年卧江湖,不泣逐臣玦。
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节。
轻尘散罗曲,乱乳发瓯雪。
佳辰杂兰艾,共吊楚累洁。
老谦三昧手,心得非口诀。
谁知此间妙,我欲希超绝。
持夸淮北士,汤饼供朝啜。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次韵苏翰林五日扬州石塔寺烹茶: 这句表明这是对另一位名叫苏翰林的人在扬州石塔寺烹茶的回应。这里的“次韵”意味着诗人按照苏翰林的诗句来回应。
唐来木兰寺,遗迹今未灭: 这是第一句诗的前半部分。它表达了对唐代木兰寺遗迹的怀念,以及这些遗迹至今仍然存在。
僧钟嘲饭后,语出饥客舌: 这句描述了寺庙中的僧人用钟声嘲笑饭后的人们,这些声音似乎出自饥饿的游客口中。
今公食方丈,玉茗摅噫噎: “今公”指的是现在的官员,“玉茗”可能指的是珍贵的茶叶,“摅噫噎”意味着舒缓胸中郁闷。这两句描绘了官员享受着美味的茶,心情舒畅的样子。
当年卧江湖,不泣逐臣玦: 这句回忆了过去的生活,诗人曾经在江湖中生活,没有因为失去官职而哭泣。
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节: “中和”可能是一种品质或评价,“受水不易节”形容茶的味道不受水质的限制。
轻尘散罗曲,乱乳发瓯雪: 描述茶汤轻轻飘散如尘土般,色泽像雪一样洁白。
佳辰杂兰艾,共吊楚累洁: 这句表达了在美好的时光里,与友人一起悼念屈原的高尚品质。
老谦三昧手,心得非口诀: 这里提到了“老谦三昧手”,可能是某种技艺或修行方法。“心得非口诀”表示真正的理解不是通过言语传授的。
谁知此间妙,我欲希超绝: 表达了对这种境界的赞叹,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要超越这种境界的愿望。
持夸淮北士,汤饼供朝啜: 最后一句可能是在夸赞那些生活在淮北地区的人们,他们享用着美味的汤饼。
接下来是这首诗的译文:
唐时木兰寺尚存,遗迹今日犹未泯灭。
僧人笑饭后之喧哗,言为饥饿者之言辞。
如今高官大享清宴,品尝珍茗以舒郁气。
昔日游历于江湖之中,未曾因贬斥而泪落。
中和之味如同此茶,不受水质制约其本质。
轻风散去尘埃,如同白雪覆盖的茶汤。
美好时光中朋友相聚,共同悼念楚地贤者的纯洁。
老谦三昧手的技艺,并非言语所能传授。
谁能知晓此地之奇妙,我欲超越此境求真谛。
推崇淮北士人,他们的美食供朝廷品尝。
下面是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古建筑、僧人、官员、友人等人物的活动与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诗中的木兰寺、石塔寺等地名暗示了作者对历史遗迹的怀念之情。僧人、官员等人物的言行举止,都映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氛围。同时,诗人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生活的向往。此外,诗中的“中和”、“心法”、“超越”等词汇,也体现了诗人追求更高境界、追求真理的精神追求。整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