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将入海,金山中斥攫。
近樵得雁荡,平地风落落。
狞儿一称绝,如夔理舜乐。
那知嵩石淙,视彼削则削。
两处各瑰俊,一旦得磅礴。
水从嵩阴来,到此几溪壑。
势尽划纵横,天地自开凿。
腹背涵丛峰,星斗俱漠漠。
波摇下嵚崟,云度上岞崿。
为山无麓趾,突兀便可乐。
北首揖三顶,雁行共辽寞。
睥睨万培塿,飘然风中箨。
莫言聚石耳,乍如五阴剥。
试观烟霞生,如莲敷青雘。
非山亦非石,水亦非激跃。
痴龙有路寝,醉蜃不收阁。
因得为人戏,何处颜色怍。
或疑上帝宫,盆山映丛薄。
盲风吹下将,尘世暂斟酌。
又疑涿野战,行阵龙虎作。
过怒禁不散,结此空黝噩。
宁论八阵图,水来俄而却。
惜哉游者稀,元老情不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涉的作品。诗题“和涧上丈人石淙作”,意在表达对涧上丈人石淙的喜爱,并以此与元韵相呼应。以下是逐句的翻译及赏析:

第一句:岷江将入海,金山中斥攫。

  • 岷江即指四川境内的大渡河。”将入海”表示岷江即将流入大海。”金山中斥攫”可能指的是金山(今浙江省杭州市)中的岩石。金山以其险峻著称,被认为有如龙踞虎踞之势。

第二、三句:近樵得雁荡,平地风落落。

  • “樵”字可能是错别字,应为”樵人”。这里指的是在山中砍柴的人,他们发现了雁荡这个地方。”平地风落落”形容雁荡山地势高峻,云雾缭绕,给人一种飘渺的感觉。

第四、五句:狞儿一称绝,如夔理舜乐。

  • 这里的“狞儿”可能是指一种凶猛的动物或者是某种自然景观,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称绝”意味着雁荡的美丽令人叹为观止。”如夔理舜乐”暗示了雁荡的自然之美与古代帝王治理国家时的礼仪制度相媲美,都体现了和谐与秩序。

第六、七句:那知嵩石淙,视彼削则削。

  • 嵩石淙可能是指嵩山的某个瀑布或溪流,这里的“削”字形象地描绘了其陡峭的特点。”视彼削则削”表明嵩石淙与其他地方的自然景观相比,更加突出其险峻的特性。

第八、九句:两处各瑰俊,一旦得磅礴。

  • “两处”指的是两个地方。“瑰俊”意为独特而美丽。”一旦得磅礴”表达了两个地方虽然各自独特,但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展现出壮观的景象。这两句诗赞美了自然界的壮丽美景。

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句:水从嵩阴来,到此几溪壑。

  • 这里的“嵩阴”可能是指嵩山的背阴之处,即远离阳光直射的区域。”几溪壑”表示这里有众多的山涧和沟壑。通过这些描述,诗人表达了他对雁荡山水美景的喜爱和赞叹。

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句:势尽划纵横,天地自开凿。

  • “势尽划纵横”形容水流在山间自由流淌,形成了交错纵横的地貌。这暗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得地形地貌变得如此奇特。”天地自开凿”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自然的奇观是大自然自己雕琢的结果,而非人工所为。

第二十一至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句:腹背涵丛峰,星斗俱漠漠。

  • “腹背涵丛峰”描述了雁荡山连绵起伏的山峰,仿佛是大地的腹部蕴含着众多山峰。”星斗俱漠漠”描绘了夜晚时分,群星闪烁,银河横贯夜空的景象。这两个景象展现了雁荡山的宏伟与神秘。

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句:波摇下嵚崟,云度上岞崿。

  • “波摇下嵚崟”形容波浪在山间起伏,仿佛在轻轻摇晃着岩石。”云度上岞崿”则描绘了云雾在山峰之上流动,仿佛在跨越着崎岖的山峰。这两个景象共同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第三十三、三十五、三十四、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句:为山无麓趾,突兀便可乐。

  • “为山无麓趾”意味着这座山没有明显的山脚,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突兀便可乐”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自然景观的喜爱之情。他认为这样的山景既奇特又有趣,值得欣赏。

第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十一句至四十四句:北首揖三顶,雁行共辽寞。

  • “北首揖三顶”形容雁荡山北部有多个山峰,如同在向人们鞠躬致敬。”雁行共辽寞”则描绘了一群大雁排成队飞行,它们在天空中划过一道道美丽的轨迹,显得格外壮观。这两句诗表达了雁荡山北侧的雄伟与壮观。

第四十五、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句:睥睨万培塿,飘然风中箨。

  • “睥睨”意为斜视、俯瞰。“万培塿”形容各种形状各异的岩石遍布在山上。”飘然风中箨”则描绘了这些岩石在风中摇曳,仿佛是刚刚脱壳的竹笋,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这两句诗赞美了雁荡山独特的岩石形态。

第五十七至六十二句:莫言聚石耳,乍如五阴剥。

  • “莫言聚石耳”表示不要认为只有石头才是山的一部分。”乍如五阴剥”则用“剥”字来形容岩石表面的纹理变化,仿佛是在不断地被剥离开来,给人以新奇之感。这两句诗表达了对雁荡山自然景观的惊叹。

第六十三、六十四、六十五句:试观烟霞生,如莲敷青雘。

  • “试观烟霞生”表达了诗人对雁荡山景色的观察与感受。”如莲敷青雘”则将这片景色比作盛开的莲花,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这两句诗赞美了雁荡山的美景。

第六十六、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七十句:非山亦非石,水亦非激跃。

  • “非山非石”表示雁荡山并非完全由石头构成,而是包含了多种元素。”水亦非激跃”则强调这里的水并非激烈跳跃,而是平静流淌。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雁荡山自然景观的独特见解。

第六十九、第七十句至第八十二句:痴龙有路寝,醉蜃不收阁。

  • “痴龙有路寝”形象地描述了一条蜿蜒的山路,仿佛一头痴龙在山间盘旋前进。”醉蜃不收阁”则用“醉蜃”来形容天空中云彩的变化,仿佛是喝醉酒的蜃气楼一样,时而消散时而显现。这两句诗描绘了雁荡山的迷人景象。

第八十三、八十四、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七、八十八句:因得为人戏,何处颜色怍。

  • “因得为人戏”表示因为雁荡山的美景而被人们用来娱乐游玩。”何处颜色怍”则表达了诗人对此感到有些尴尬或不好意思的情绪。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雁荡山美景受到过度商业化利用的担忧。

第八十九至九十二句:或疑上帝宫,盆山映丛薄。

  • “或疑上帝宫”表示有人认为雁荡山是上天建造的宫殿,因此非常神圣。”盆山映丛薄”则用“盆山”来形容雁荡山的形状,仿佛是被放在一个盆子里的高山,与周围的树林相互映衬。这两句诗赞美了雁荡山的宏伟与神圣。

第九十三至九十四、九十五、九十六、九十七到九十八、九十九、一百、一百一十一至一百二十四句:盲风吹下将,尘世暂斟酌。

  • “盲风吹下将”形容狂风肆虐,将雁荡山吹得岌岌可危。”尘世暂斟酌”则表示在这种恶劣天气下,人们对雁荡山的评价也变得参差不齐,仿佛是在对这片美景进行一番权衡与考量。这两句诗揭示了人类对于美景的不同看法和态度。

一百零五至一千一百八十二句:又疑涿野战,行阵龙虎作。

  • “涿野”可能指的是北方的原野,而“战”、“阵”则暗示了激烈的战斗场面。“龙虎作”则用“龙”和“虎”的威猛形象来比喻战场上的英勇壮举。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雁荡山周边地区战争场景的想象。

最后几句:过怒禁不散,结此空黝噩。

  • “过怒禁不散”表示愤怒的情绪似乎无法消除,而“结此空黝噩”则用“空黝噩”来形容一种迷茫或困惑的状态。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战争带来的混乱和不安的无奈感和忧虑情绪。

整首诗通过对雁荡山美景的赞美和对战争场景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和平的向往。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典故和象征手法,使整首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